
在疫情防控的战场上,除了医护人员的坚守、科研人员的攻关、社区工作者的奔波,还有一类特殊的存在——它们简短有力、朗朗上口,贴在街头巷尾,挂在社区楼道,出现在手机屏幕的方寸之间,它们是用最朴实的语言编织的“软盔甲”,是以文字为媒介的“精神疫苗”,这便是疫情防范宣传标语口号,一种融合了文化智慧、社会心理与公共治理艺术的特殊载体。
疫情初期,“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今天到处串门,明天肺炎上门”等标语因语言犀利、一针见血引发热议,这类标语以“接地气”的方式直击麻痹心理,用近乎“恐吓”的修辞唤醒公众警觉,其背后是基层工作者对紧迫形势的焦虑,以及对“如何让信息穿透信息茧房”的探索。
随着防控常态化,标语逐渐从“硬核警告”转向“温情劝导”,隔离病毒,不隔离爱”“云聚会、电子拜年,是‘最时尚’的团圆”,这些口号更注重情感共鸣,既传递科学防控要求,又抚慰社会焦虑,这种转变折射出公共宣传从“应急管控”到“人文关怀”的进步,也体现了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的提升。
在多元文化交织的中国,方言标语成为打通宣传“最后一公里”的利器,四川的“病毒不分老陕,不要到处乱窜”、广东的“饮茶都要分枱,病毒唔会同你讲情”等,以乡音拉近距离,用幽默化解紧张,这种“本土化创作”不仅增强传播效果,更激活了地域文化认同,让防控知识在笑声中深入人心。

谐音梗、古诗新编等创意形式也为标语注入了活力。“‘罩’夕相处,‘码’上行动”“春风杨柳万千条,全体核酸要记牢”,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既缓解了民众的疲惫感,也让严肃的防控要求变得可亲可近。
标语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播,更在于引导行动,研究发现,重复曝光的口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认知,进而形成集体行为规范,勤洗手、多通风”的反复强调,促使洗手成为许多人的肌肉记忆;“非必要不流动”的广泛宣传,则重塑了节假日的社会流动模式。
这种“口号—行为”的转化机制,源于标语对集体意识的唤醒,当个体在无数场合看到同一信息时,会自然产生“社会认同感”,从而主动调整行为以符合公共期望,这正是标语作为“社会黏合剂”的深层作用。
尽管标语在疫情防控中功不可没,但也需警惕过度依赖可能带来的问题,例如部分标语语言粗暴引发争议,或内容更新滞后导致公众疲劳,宣传标语需进一步平衡“警示性”与“尊重性”,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公众心理,实现精准投放。
更重要的是,标语应成为公民科学素养提升的“播种机”,例如通过“疫苗护体,健康‘码’上行”等口号,普及疫苗原理;通过“核酸测一测,病毒无处藏”解释检测必要性,让标语不仅告诉人们“怎么做”,更说明“为什么这样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