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贰0贰贰年的春天,大连这座滨海城市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随着新一轮新冠疫情的反扑,“阳性”二字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在这座城市的抗疫故事中,“阳性”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病例数字,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大连人的坚韧、温情与担当。
大连素有“北方明珠”之美誉,依山傍海的气候与浪漫的城市风貌,常年吸引着无数游客,当阳性病例的出现打破往日的宁静,这座城市迅速切换至“战疫模式”,中山广场的车水马龙停了,星海公园的欢声笑语暂歇,就连东港码头的海鸥似乎也少了往日的热闹,街道上,只剩下防疫宣传车的广播声和志愿者匆忙的身影。
有人感叹:“大连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但在这片静谧之中,另一种力量正在悄然生长——那是市民的配合、政府的高效,以及社会各界的同心协力。
每一例阳性病例的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一段独特的故事,某日,大连公布了一例阳性病例流调轨迹:一位伍0岁的出租车司机,连续多日奔波于机场与社区之间,网友们在担忧之余,也纷纷留言:“希望师傅早日康复”“他是无数大连劳动者的缩影”。
隔离小区内的生活也成为焦点,一位年轻的母亲在社交平台上记录了自己与两岁孩子共同隔离的经历:“每天有志愿者送来蔬菜,邻居们隔着窗户互相打气,虽然身体被隔离,但心却更近了。”这些点滴细节,让“阳性”这个词褪去了恐惧的外衣,多了几分人性的温度。
面对疫情,大连并未盲目照搬其他城市的经验,而是结合本地特色,探索出一条“科技+传统”的防控路径,全市迅速推广“场所码”和智能溯源系统,通过大数据精准锁定传播链;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老传统被重新激活,“楼长+志愿者”的模式在老旧小区发挥了关键作用。

更值得一提的是大连的核酸检测效率,从最初的排长队等待,到后来的“壹伍分钟采样圈”,再到针对渔港、冷链等特殊行业的专项筛查,每一步都彰显着这座城市的务实与创新,一位参与防控的医生坦言:“我们不仅要快,更要准——因为每一个阳性病例的背后,都关联着无数家庭的期盼。”
作为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大连的疫情防控还面临着另一重挑战:境外输入与冷链传播风险,贰0贰0年,大连曾因冷链行业聚集性疫情引发关注,而此次面对新的阳性病例,政府迅速对进口冷链实施“全链条闭环管理”,并对港口从业人员实行“一天一检”。
这些措施看似严苛,却体现了一座海洋城市的责任感,一位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主说:“短期损失难免,但只有守住国门,才能早日迎来真正的春天。”
疫情终将过去,但“阳性”留给大连的思考却不会消失,它暴露了公共卫生体系的短板,也激发了城市治理的革新,大连近期加快了方舱医院和永久性PCR实验室的建设,并推动基层医疗资源的下沉。
更重要的是,疫情让这座城市重新认识了“共同体”的含义,一位市民在微博上写道:“从前觉得‘爱国爱乡’是口号,现在才发现,它藏在每一次核酸检测的配合里,每一份捐赠物资的传递里。”
当“大连”与“阳性”这两个词在新闻中交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疫情下的挑战,更是一座城市在危机中迸发的生命力,这里没有超级英雄,只有普通的医护人员、志愿者、司机、教师、渔民……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大连精神”:直面风雨,守望相助。
或许很多年后,当人们回望这段历史,会记住的不仅是病例数字,还有那个在春寒中依然挺立的大连——它用海一般的胸怀,包容了苦难,也承载了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