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命运的指针划过贰0贰0,我们这届高考生与一个时代的巨变猝然相遇,曾经想象过无数遍的高三图景——堆满课本的课桌、倒计时牌上鲜红的数字、走廊上匆匆的身影——全部被重新编码,取而代之的,是口罩上方的专注眼神,是屏幕里老师略显失真的声音,是独自面对书桌的千百个日夜,我们成为了前所未有的“疫情高考生”,在被隔离的春天里,以笔为戈,在特殊的历史坐标上,刻下了独一无二的成长印记。
网课,成为了我们这段旅程的独特注脚,清晨的闹钟依然准时响起,只是从奔向教室变成了打开电脑,曾经习以为常的课堂互动,变成了对话框里的文字交流;老师的粉笔板书,变成了鼠标绘制的几何图形,记得多少次,网络卡顿的圆圈转动着我们的焦虑;记得多少回,麦克风意外开启传来的生活杂音,让严肃的课堂多了几分烟火气,那张小小的屏幕,既是知识的窗口,也是现实的屏障——它隔开了病毒,却隔不开我们对未来的渴望。
孤独,是这段岁月馈赠的必修课,没有了同桌的窃窃私语,没有了课后走廊的嬉笑打闹,没有了并肩作战的实感,一个人的房间,一盏台灯,一堆试卷,构成了世界的全部,起初是难以忍受的寂静,慢慢地,我们学会了与孤独和解,在那些只有笔尖摩擦声的夜晚,我们意外地遇见了内心的深度——那是不被外界干扰的专注,是学会自我对话的成熟,是在寂静中积蓄的力量,孤独不再是惩罚,而成为我们认识自己的镜子。
而在这段看似隔绝的时光里,另一种连接却在悄然加深,父母的脚步声变得格外清晰——他们轻轻放在桌边的水果,欲言又止的关切眼神,刻意压低的电视音量,都成为了无声的陪伴,我们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这场战斗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还有那些隔着屏幕互相打气的同学,分享笔记的默契,深夜在群里的一句“还有人醒着吗”带来的慰藉,物理的距离从未如此遥远,心灵的距离却从未如此贴近。

疫情如同一面放大镜,照见了生命的脆弱,也凸显了坚韧的价值,每天跳动的确诊数字背后,是无数逆行者的坚守,是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一边刷着疫情新闻,一边解着数学题;一边担忧着远方的陌生人,一边背诵着文言文,这种奇特的并行让我们过早地思考生命的意义——高考不再是唯一的焦点,它被置于更广阔的人生图景中,我们开始明白,这场考试不仅关乎个人前途,更是在特殊时期对青年责任的一次回答。
如今回望,那段戴着口罩做题、隔着屏幕听课的日子,已然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复制的宝藏,它教会我们的,远不止知识本身——那是关于忍耐的智慧,是关于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的能力,是关于即使世界停摆也不停止成长的倔强。
疫路漫漫,我们却在这条看似被封锁的道路上,开出了属于自己的花,当终于走进考场的那一刻,我们带进去的不仅是三年积累的知识,更有一个春天沉淀的勇气,这一届高考生,在历史的特殊页码上,用青春的笔触写下了最有力的答案: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成长的脚步永不停歇,那些打不倒我们的,终将让我们在未来的任何考场前,都拥有无畏的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