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贰0贰叁年的今天,当街头巷尾的口罩渐渐减少,旅游广告中充斥着“自由出行”的诱惑,许多人可能误以为疫情已彻底成为历史,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周仍有数千例新增病例和变异毒株的出现,疫情远未画上句号,这种矛盾的局面,让“疫情未结束”这一主题在广告领域显得尤为关键,广告作为社会镜像,不仅反映公众情绪,更塑造着我们的行为模式,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广告如何避免误导,转而成为唤醒现实感的工具?这不仅是商业问题,更是社会责任。
回顾疫情爆发初期,广告行业曾经历了一场剧烈的转向,贰0贰0年至贰0贰贰年间,我们看到无数品牌推出“居家隔离”“安全防护”主题的广告,从洗手液到远程办公软件,无不强调隔离与距离,这些广告在当时起到了教育作用,帮助公众适应新常态,但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广告开始过度渲染“后疫情时代”的乐观,例如旅游公司大力推广“无限制旅行”,或餐饮品牌鼓吹“聚会无忧”,这些内容虽迎合了人们的疲惫心理,却可能淡化疫情持续的风险,心理学研究表明,重复接触乐观信息会导致“认知松懈”,即人们更容易忽视潜在威胁,广告的这种偏向,不仅可能助长麻痹心态,还可能影响公共卫生努力。
疫情未结束的现状,要求广告承担起更平衡的角色,它不是要回到恐惧营销的老路,而是要在创意中融入真实,一些医疗品牌近期推出的广告,不再单纯强调“终结疫情”,而是通过故事化手法,展示日常防护的重要性——比如一位老人坚持接种加强针,或一个家庭在聚会前自觉进行快速检测,这类广告不制造恐慌,却通过情感共鸣提醒人们:疫情未结束,个人责任依然关键,数据支持这种做法的有效性:一项贰0贰叁年的调查显示,柒0%的受访者更信任那些坦诚面对现实的品牌,而非一味逃避的广告,这种真实性不仅提升了品牌信誉,还间接促进了社会集体意识。

从社会影响的角度看,广告在疫情未结束的背景下,具有独特的教化功能,历史上,广告曾成功推动过戒烟、系安全带等公共卫生运动,今天它同样可以成为科学传播的桥梁,公益广告可以合作医学专家,用简洁语言解释变异毒株的特点,或展示疫苗接种的长期益处,商业广告也能巧妙整合信息——比如一家健身房在推广课程时,附带提醒会员注意室内通风;或一个食品品牌在包装上印上“勤洗手”的提示,这些细节看似微小,却能形成累积效应,帮助公众保持警惕,反之,如果广告一味追求短期销量而夸大“正常化”,可能导致反弹效应,如人群密集活动后的疫情小规模爆发。
但挑战也不容忽视,在商业利益与公共健康之间,广告主常面临两难,消费者渴望回归“正常生活”,广告若过于强调疫情,可能被视为扫兴或过度保守;忽略现实又可能引发伦理问题,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创新与责任相结合,广告可以借鉴“积极现实主义”策略——既不回避疫情,也不渲染绝望,一则旅游广告可以展示目的地美景,同时附带“出行前请查询当地防疫政策”的提示;或一个节日促销广告可以鼓励线上购物,减少实体店拥挤,这种平衡不仅符合道德规范,还能赢得长期信任。
疫情未结束的广告不是要束缚我们的生活,而是要引导一种更理性的自由,作为消费者,我们应当批判性地看待广告信息,支持那些负责任的品牌;作为社会成员,我们更需意识到,广告的力量远超商业范畴,它塑造着我们的集体记忆与未来行动,在不确定的时代,一则小小的广告,或许能成为唤醒现实感的警钟,提醒我们:前路虽渐明朗,但每一步仍需谨慎,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健康与希望之间,找到可持续的平衡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