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贰0贰壹年柒月,南京禄口机场暴发疫情,一位陆肆岁的毛姓老太太因使用非本人行程码、隐瞒行程导致疫情扩散,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两年,这起案件在当时引发了广泛争议——有人拍手称快,认为这是对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的应有惩戒;也有人质疑,将疫情传播的责任归于一位普通老人是否公平,两年过去,当我们重新审视这起案件,会发现其意义远超个案本身,它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法律困境、个体责任与社会治理的复杂关系。
毛老太的案件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社会反响,在于它触及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在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中,个人责任与公共安全的边界在哪里?根据南京市公布的流调信息,毛老太在柒月贰壹日从南京乘坐大巴前往扬州,随后在扬州多地活动,关键问题在于,她不仅使用了非本人行程码,还在出现发热症状后继续前往棋牌室等人员密集场所,这种行为直接导致了扬州疫情的快速扩散,据官方通报,与她相关的病例超过伍0人。
从法律角度看,案件的判决依据是《刑法》中“妨害传染病防治罪”,该罪名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故意,客观上造成了传染病传播的严重危险,毛老太使用他人行程码、隐瞒行程的行为,明显符合这一构成要件,法院在量刑时考虑了她如实供述、认罪认罚等从轻情节,最终给予缓刑判决,这在法律程序上并无不当。
法律判断之外,更值得深思的是这起案件背后的社会心理与制度环境,在疫情初期,公众对病毒的恐惧与信息的不对称共同制造了一种寻找“替罪羊”的社会心态,毛老太从一位普通老人迅速被标签化为“一人毁一城”的罪人,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对她的谩骂与人身攻击,这种情绪的宣泄,某种程度上转移了公众对防疫体系漏洞的追问——为何机场作为高风险区域未能及时排查?为何行程码系统如此容易被规避?

进一步思考,毛老太案件实际上暴露了我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权责失衡问题,当防疫责任过度下压至个体时,系统性的风险被转嫁为个人过失,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在毛老太前往扬州时,南京并未被全面划为高风险地区,普通市民对疫情的严重性缺乏足够认知,在这种信息环境下,要求个体承担全部责任,显然有失公允。
从比较法的视角看,各国对疫情期间瞒报行为的处理差异显著,新加坡对违反防疫规定者处以高额罚款,德国则可能判处三年以下监禁,而美国更多依赖公民自觉与社区监督,中国选择通过刑事处罚来震慑违法行为,体现了对公共安全的高度重视,但也引发了关于处罚适当性的讨论,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体中,对数字防疫手段的不熟悉、对疫情风险的认知局限,都应当成为裁量时的考量因素。
这起案件的深层启示在于,构建健全的公共卫生体系,不能仅靠对个体的严厉追责,更需要建立多层次的责任共担机制,要完善疫情信息披露机制,确保公众能及时、准确地了解风险;需优化防疫措施的执行流程,避免出现制度性漏洞,最重要的是,在社会治理中寻求个人权利与公共安全的平衡点——过于宽松可能导致防疫失效,过度严苛则可能侵蚀公民基本权利。
毛老太案件终将随着时间流逝而淡出公众视野,但它提出的问题却具有持久意义,在后疫情时代,我们应当超越对个案的简单道德评判,转而思考如何构建更具韧性、更公平的公共卫生应对体系,只有当个人责任、政府职责与社会协同形成合力,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公共卫生危机中更好地保护每一个生命,同时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这起案件最终留给我们的,不应只是对一位老人的指责或同情,而是对如何平衡个体与集体、自由与安全、惩罚与教育的深度思考,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漫长道路上,法律需要的不只是刚性,还应有能够抚平社会创伤的温度与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