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节的临近,万家灯火、团圆喜庆的氛围逐渐浓厚,在新冠疫情尚未完全消散的背景下,如何平衡节日欢聚与疫情防控,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就春节疫情防控问题接受专访,提出了科学、实用的建议,为公众度过一个健康安全的春节提供了重要指引,张伯礼院士的发言不仅凝聚了多年抗疫经验,更体现了对全民健康的深切关怀。
春节防疫的紧迫性与挑战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历来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聚集活动,据交通运输部预测,2024年春运期间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达90亿人次,较去年同期显著增长,这种高流动性为病毒传播创造了条件,尤其是新冠病毒变异株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张伯礼指出,当前全球疫情仍处于波动阶段,国内局部散发疫情可能因节日聚集而放大,他强调:“春节防疫绝非小题大做,而是守护民生健康的必要举措,我们必须以科学态度应对,避免因松懈导致前功尽弃。”
张伯礼进一步分析,冬季本就是呼吸道疾病高发期,新冠病毒与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可能叠加流行,加重医疗系统负担,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相对薄弱,老年人等重点人群防护能力有限,更需提前部署防控措施,他的观点提醒公众,节日欢庆不能以牺牲健康为代价,唯有筑牢防线,才能确保春节的祥和与长久安宁。
科学防控:个人与社会协同发力
针对春节防疫的具体措施,张伯礼提出了多层次建议,个人防护是基石,他呼吁公众坚持“防疫三件套”:规范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尤其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进入商场、影院等密闭场所时,口罩应成为“标配”,张伯礼特别强调了疫苗接种的重要性。“疫苗是构建免疫屏障的关键工具,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应及时完成加强针接种,降低重症风险。”数据显示,我国全程接种率已超过90%,但部分地区加强针覆盖率仍有提升空间,需通过社区宣传消除公众疑虑。

社会层面需加强监测与应急响应,张伯礼建议,各地应完善疫情预警机制,利用大数据追踪人流密集区域,提前调配医疗资源,对于春节期间的聚集活动,他主张“限流不减温”:家庭聚会控制在合理规模,公共场所落实消毒通风,农村地区可通过巡回医疗队提供支持,这些措施并非限制自由,而是通过精细化管理和引导,实现节日氛围与防疫安全的平衡。
中医药的独特作用与养生建议
作为中医药领域的权威,张伯礼还从传统医学角度分享了防疫心得,他指出,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传染病方面积累了千年经验,其“未病先防”的理念尤为契合春节需求,日常饮食可加入黄芪、枸杞等增强免疫力的药材,但需根据体质辨证使用;居家环境中,艾叶熏蒸有助于净化空气,减少病毒传播风险,张伯礼推荐了一款简易防疫茶饮:金银花、薄荷、甘草配伍,可清热解表,适合家庭备用。

他提醒公众注意节日期间的作息规律。“熬夜聚餐、过量饮酒容易导致免疫力下降,给病毒可乘之机,保持适度运动、心态平和,才是健康过节的精髓。”这些建议不仅针对新冠疫情,也对其他冬季流行病有预防意义,体现了中医药“整体观”的智慧。
公众心理调适与长远展望
疫情防控不仅是医学问题,还涉及社会心理,张伯礼注意到,部分民众因长期防疫产生疲劳感,或对节日限制感到焦虑,他对此表示理解,并鼓励大家以积极心态面对。“防疫是为了更好地团圆,我们可以通过线上祝福、小型家庭活动等方式传递温情,科技手段也能弥补不能相聚的遗憾,比如视频联欢、云端守岁等。”
展望未来,张伯礼认为,疫情终将过去,但健康习惯应长期坚持,他建议将春节防疫经验延伸至日常,推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例如加强基层医疗、普及健康教育等。“这次疫情让我们意识到,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也是社会健康的守护者。”
张伯礼院士的春节防疫建议,既包含科学严谨的分析,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温度,在团圆与安全之间,我们无需二选一,而是通过理性行动实现双赢,这个春节,让我们以张伯礼的指引为灯塔,用责任和爱心编织一张无形的防护网,共同迎接一个健康、祥和、充满希望的农历新年,正如他所言:“防疫无小事,健康是福气,唯有众志成城,方能静待春暖花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