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ctroDroid 国际时讯 太谷疫情封城记,一座小城的坚韧与温情

太谷疫情封城记,一座小城的坚韧与温情

2022年初春,当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还沉浸在冬奥会的喜悦中时,山西太谷这座素有“晋商故里”美誉的千年古县,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被迫按下暂停键,2月20日,太谷区在对内蒙古返谷人员核酸检测中检出5例阳性,这座常住人口约30万的小城瞬间成为山西防疫的焦点,封城令下,街道空荡,商铺紧闭,唯有防疫广播在春寒中回荡。

封城决策的科学与果断 太谷疫情发生后,晋中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迅速启动应急响应,2月21日凌晨3时,太谷区发布全域封闭管理通告,对5个重点区域划定为封控区,实行“全域静态管理”,这种果断决策建立在对病毒传播力的科学预判基础上——基因测序显示,此次疫情为奥密克戎变异株BA.2进化分支,传播速度较原始毒株快数倍。

封城措施环环相扣:全区18个交通卡口实施管制,18所中小学校转为线上教学,37家保供超市启动无接触配送,核酸检测点一夜之间覆盖102个行政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太谷创新推行“网格化+数字化”防控模式,413个网格员通过企业微信与居民建立直连,使防疫指令在15分钟内可达每家每户。

民生保障的温情实践 在严格的封控措施下,太谷展现出令人动容的民生关怀,对于需要定期血透的237名患者,卫健局开辟“绿色生命通道”,安排专车点对点接送;针对384名独居老人,社区志愿者每日上门配送“暖心包”;就连被困在太谷的32名外地货车司机,也收到了包含充电宝、方便食品的“意外关怀包”。

3月2日,任村乡的蔬菜大棚里演感人一幕:因封控无法外销的50吨新鲜蔬菜,在政府协调下转为“爱心蔬菜包”,通过志愿者配送至万户居民家中,这种“就地转化”模式既解决了农户滞销难题,又保障了居民生活,被央视报道称为“疫情下的智慧暖流”。

经济命脉的守护之战 作为全国重要的设施农业基地和山西农谷核心区,太谷在封控期间对351家涉农企业实行“封闭生产管理”,在神农集团种猪场,工作人员连续21天吃住在场区,保障了全省40%的仔猪供应不断链;巨鑫现代农业园的草莓大棚里,农技人员通过直播平台指导农户进行温控管理,将损失降至最低。

值得一提的是太谷饼产业的“自救创新”,拥有300年历史的太谷饼生产企业通过社区团购+中央工厂直送模式,在封控期间日均产销反而同比增长15%,老字号“荣欣堂”的负责人说:“我们把生产线改成小包装专线,一袋两个的独立包装正好适合封控家庭需求。”

文化基因中的抗疫智慧 深植于晋商文化的务实创新精神,在抗疫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沿袭历史上晋商“标期”制度的应急调度模式,太谷建立了“三日物资循环机制”:每三天对全区物资库存进行全面盘点,按风险等级动态调配,这种精准调度使得封控期间粮油肉菜储备始终保持在安全线以上。

太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研制的“防疫代茶饮”,沿用了明清时期晋商常用的药材配伍,每日向隔离点配送2000余份,有居民在社交媒体上留言:“喝着老祖宗传下来的方子,心里特别踏实。”

解封时刻的思考 3月18日,经多轮核酸检测全区清零后,太谷有序解除封控,这个28天的封城历程,留下诸多启示:数字化治理平台在危机中的枢纽作用、传统文化资源在现代应急管理中的创新应用、以及小城特有的熟人社会网络在物资配送中显示出的高效率。

太谷疫情封城记,一座小城的坚韧与温情

当春风吹过无边寺的白塔,太谷街上重现车流时,那些深夜里值守的“大白”、奔波送货的“红马甲”、隔空授课的教师身影,共同绘就了这座古城最动人的抗疫画卷,这座曾经诞生过孔祥熙等金融巨子的城市,用它的坚韧与智慧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晋商精神中“行大道、利天下”的基因始终在血脉中流淌。

太谷的封城记忆,终将如铭刻在鼓楼门楣上的那副古联所言:“万物皆春人愈健,一城如画世同休”,在重大公共卫生危机面前,这座小城用它的实践告诉我们:最有力的防控永远建立在科学与温情之上,最坚实的复苏必然根植于文化自信之中。

太谷疫情封城记,一座小城的坚韧与温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媒体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lectrodroid.cn/gjsx/3712.html

作者: qqaa8684

下一篇
http://electrodroid.cn/zb_users/upload/2025/10/20251026184416176147545610161.jpg

【成都最新疫情症状有哪些/成都最新疫情病例】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