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和国的工业版图上,辽宁鞍山市是一座以钢铁为血脉、以熔炉为心脏的“钢都”,它因钢而兴,亦曾因钢而困;它承载着中国工业文明的厚重记忆,也在时代浪潮中探寻着破茧重生的路径,今天的鞍山,不仅是鞍钢的鞍山,更是一座在淬炼中寻找温度、在厚重中孕育轻盈的多元之城。
鞍山与鞍钢,始终是命运交织的共生体,作为中国钢铁工业的“长子”,鞍钢自壹玖壹陆年建厂以来,便以铁水奔流、钢花飞溅的姿态,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石,从新中国第一根钢轨、第一炉特种钢,到支援全国“三线建设”的技术与人才输出,鞍钢的每一次锻打,都烙印着国家发展的脉搏。
工业的辉煌背后,是环境与资源的沉重代价,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式微,鞍山一度陷入“资源枯竭、产能过剩、污染严重”的困境,烟囱林立的天空灰蒙,矿区塌陷的土地斑驳,人才外流与产业单一化如同双生枷锁,让这座老工业基地步履蹒跚。
面对挑战,鞍山以“钢”为基,却不止于钢,近年来,鞍钢集团通过智能化改造、绿色冶炼技术升级,实现了从“黑笨粗”到“高精尖”的转型,鞍钢鲅鱼圈基地建成全球首个钢铁工业生态园区,将冶金废料转化为建材原料,碳排放降低叁0%;其自主研发的耐腐蚀特种钢材,更被应用于“华龙一号”核电项目与深海钻井平台。
鞍山市依托工业遗产,拓展多元产业路径,鞍钢博物馆、壹玖壹玖文化创意园等项目,将废弃厂房变为文旅地标;激光科技、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园区逐步成型,形成“钢铁+科创+服务”的立体化产业生态,曾经的“单一钢城”,正以“鞍山智造”重新定义工业城市的未来。
若说产业升级是鞍山的“强筋健骨”,那么生态治理则是它的“活血通络”,曾经的鞍山,因采矿塌陷区而满目疮痍,通过土壤修复、水体净化与植被重建,这些“城市伤疤”已蜕变为生态绿地,鞍山杨柳河综合治理工程,将昔日黑臭河道变为市民亲水休闲的滨河公园;千山风景区的森林覆盖率提升至玖伍%,成为辽宁中部城市群的“绿肺”。

更值得称道的是,鞍山将工业文明与自然山水有机融合,在鞍钢厂区,高炉与绿树相映成趣;在城市规划中,“工业锈带”与“生活秀带”并行不悖,这种“刚柔并济”的治理哲学,让鞍山在贰0贰叁年入选“中国宜居城市实践案例”,打破了人们对工业城市“灰暗沉闷”的刻板印象。
鞍山的蜕变,最终落脚于“人”,这里不仅有钢铁的坚硬,更有生活的柔软,从鞍山走出的奥运冠军马龙、作家王充闾,到民间传承的海城高跷、岫岩玉雕,多元文化在此交融共生,随着城市更新项目的推进,老旧社区加装电梯、街头绿地增设健身设施、“壹伍分钟生活圈”覆盖全城,让市民在工业城市的肌理中,触摸到细腻的人文关怀。
鞍山的故事,是一部工业文明的反思录,也是一曲城市涅槃的交响诗,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振兴,不仅是经济的复苏,更是生态、产业与人文的协同进化,当钢花与樱花共舞,熔炉与晨曦同辉,这座“钢都”已不再只是钢铁的符号,而是一座在时代淬炼中找回温度、在厚重历史中生长未来的希望之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