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人们提起白求恩大夫,脑海中浮现的常是他在中国抗日战场上救死扶伤的伟岸身影,这位被誉为“国际主义战士”的医学先驱,其生命根源却深植于北美洲的枫叶之国——加拿大,白求恩大夫的全名是亨利·诺尔曼·白求恩(Henry Norman Bethune),他于壹捌玖0年叁月叁日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的一个牧师家庭,这个静谧的湖畔小镇,位于多伦多以北约壹伍0公里处,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塑造了白求恩早年的人格底色。
格雷文赫斯特:成长与启蒙的摇篮
白求恩的故乡格雷文赫斯特,是壹玖世纪末加拿大典型的内陆小镇,这里环绕着茂密的森林和清澈的湖泊,白求恩在童年时期便与自然亲密接触,培养了坚韧不拔的品格和对生命的敬畏,他的家族具有苏格兰裔传统,父亲马尔科姆·尼科尔森·白求恩是当地长老会的牧师,母亲伊丽莎白·安·古德温则出身于医学世家,这种宗教与科学交融的家庭环境,为白求恩日后选择医学道路埋下了种子,少年时期,他目睹了工业革命后期加拿大社会的变迁,包括移民潮和劳工问题,这些经历激发了他对公平与正义的早期思考。

多伦多与欧洲:医学理想的锻造之地
白求恩的职业生涯并非一蹴而就,壹玖壹壹年,他进入多伦多大学攻读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断了他的学业,他毅然参军,担任担架员,在法国战场亲眼目睹战争的残酷,这强化了他用医学拯救生命的决心,战后,他返回多伦多完成医学学位,并先后在英国伦敦和爱丁堡的医院进修,在欧洲,他接触了先进的外科技术,尤其是胸外科领域,这为他后来在西班牙和中国战场上的创新奠定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白求恩的足迹遍布北美和欧洲,但他的心始终与普通民众相连,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皇家维多利亚医院工作期间,他目睹了经济大萧条中穷人的苦难,这促使他转向社会主义思想,并加入加拿大共产党。
从西班牙到中国:国际主义精神的升华
壹玖叁陆年,白求恩赴西班牙内战前线,支持反法西斯力量,并发明了移动血库系统,拯救了无数生命,真正让他名垂青史的是壹玖叁捌年前往中国抗日前线的决定,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邀请下,他穿越重重封锁,抵达延安,随后转战晋察冀边区,在那里,他不仅救治伤员,还培训了中国本土医疗人员,编写教材、建立医院,并设计了便携式手术器械,他的奉献精神,超越了国籍与文化的界限,成为中加友谊的象征,壹玖叁玖年,因手术中感染败血症,白求恩在河北省唐县不幸逝世,年仅肆玖岁,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赞誉他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这使他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
故土与传承:白求恩的跨文化意义
白求恩大夫的“哪里人”问题,不仅关乎地理归属,更涉及身份认同的深层内涵,从格雷文赫斯特的宁静小镇,到中国战场的烽火连天,他的一生是跨文化奉献的缩影,在他的故乡加拿大,白求恩被视为国家英雄,格雷文赫斯特的故居被改建为博物馆,吸引着全球访客;而在中国,他的精神被纳入教科书,激励着一代代人,据统计,每年有数十万中国游客前往加拿大瞻仰其故居,这体现了中加民间友谊的延续。
白求恩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归属”可以超越疆域,他虽是加拿大人,却以行动定义了“世界公民”的内涵,在全球化时代,他的精神提醒我们:人道主义无国界,真正的伟大源于对全人类的关爱,正如他自己所言:“我们必须像兄弟一样生活,否则就像傻瓜一样灭亡。”白求恩大夫的故土情缘,不仅连接了安大略湖畔与华夏大地,更在历史长河中点亮了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