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0月的额济纳旗,本该是胡杨林金叶纷飞的旅游旺季,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宁静,壹0月壹捌日,内蒙古自治区卫健委通报额济纳旗新增肆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这个位于中蒙边境、常住人口仅叁万余人的小城,瞬间成为全国抗疫战线的新焦点。
疫情突袭:边陲小镇的应急响应
额济纳旗地广人稀,总面积达壹壹.肆陆万平方公里,比江苏省还大,但人口密度极低,首例确诊者系跨省货运司机,在途经甘肃嘉峪关核酸检测异常后,当地疾控部门迅速启动流调,最终在额济纳旗发现关联感染链,肆例确诊中,叁人为同一自驾游旅行团成员,壹人为本地接触者,疫情暴露了边境地区防控的特殊性:这里既是旅游枢纽,又是跨境物资运输要道,人员流动复杂且管控难度大。
当地政府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关闭胡杨林景区、暂停所有长途客运、开展全域核酸检测,并对达来呼布镇实行封控管理,值得一提的是,额济纳旗借鉴了此前边境口岸抗疫经验,利用“网格化+蒙古包哨所”模式,对分散居住的牧民开展核酸采样,仅用肆捌小时便完成首轮叁.贰万人检测。
隐忧与挑战:资源短缺与民生保障
尽管响应迅速,额济纳旗仍面临严峻考验,医疗资源薄弱是全旗最大的痛点——全旗仅有一家二级甲等医院,ICU床位不足壹0张,负压救护车仅叁辆,确诊病例不得不连夜转运至伍00公里外的阿拉善盟中心医院,更现实的问题是,封控后物资供应紧张,蔬菜价格一度上涨伍0%,牧民家庭储备的慢性病药物出现断档。

近万名游客因封控滞留,来自四川的游客王女士在社交媒体发文:“原本两天的行程,现在困在酒店第五天,但工作人员每天送餐时都会多给一盒酸奶,说‘草原儿女不能让客人受委屈’。”这份质朴的温情,成为抗疫中动人的人文注脚。
科技与人文:特殊地区的抗疫智慧
面对地广人稀的天然屏障,额济纳旗创新运用科技手段,移动方舱实验室首次开进戈壁滩,搭载伍G网络的无人机为偏远牧民点投递防疫物资,蒙古语智能播报系统每日三次更新疫情信息,更令人动容的是,当地组织起“骆驼抗疫队”,由牧民骑着骆驼为无法通车的地区运送物资,驼铃声响彻戈壁的画面,展现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抗疫智慧。

在距旗府贰00公里的赛汉桃来苏木,陆伍岁的蒙古族老党员巴特尔主动将自家蒙古包设为临时核酸点,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对记者说:“今年胡杨叶子落得早,但树根还扎在土里,我们额济纳人就像胡杨林,风沙再大也能挺住。”
深思:边境防疫的长远之策
额济纳旗疫情虽属局部突发,却为全国边境防疫敲响警钟,专家指出,随着冬季来临且病毒潜伏期延长,需建立更灵活的边境预警机制:例如在跨境货运中推广电子围栏技术,对旅游小镇实施“预约限流”模式,建立边境地区医疗资源联动平台等,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偏远地区居民的心理健康,目前阿拉善盟已开通蒙汉双语心理热线,为隔离人员提供支持。
截至壹0月贰伍日,额济纳旗已完成四轮全员核酸检测,未发现新增病例,胡杨林景区虽已闭园,但工作人员在空无一人的栈道上插满国旗,金叶与红旗在蓝天下交织成特殊风景,正如一位当地干部所说:“去年我们守护了‘北大门’,今年同样能守住,额济纳的胡杨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这片土地上的抗疫精神,也会如此传承下去。”
这场发生在祖国北疆的疫情阻击战,既彰显着基层防疫体系的韧性,更映照出普通人在危机中的守望相助,当驼队载着物资走向大漠深处,当核酸检测点的灯火彻夜长明,额济纳旗用它的坚韧与温情证明:再遥远的边陲,也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再微小的星光,也能汇聚成穿透疫情阴霾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