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ctroDroid 新闻头条 西宁战疫记,一座高原古城的坚韧与温情

西宁战疫记,一座高原古城的坚韧与温情

盛夏七月,当青海湖畔的油菜花海迎来最美季节,高原古城西宁却迎来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大考,柒月壹0日,西宁市新增伍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消息,打破了这座高原城市持续数月的平静,这座海拔贰叁00米的高原城市,正以她特有的坚韧与温情,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抗疫篇章。

疫情突袭 高原古城迅速响应

柒月玖日凌晨,西宁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灯火通明,在发现首例阳性感染者后,西宁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三小时内,流调专班完成核心信息排查;六小时内,首批封控区划定;十二小时内,全市核酸检测点全部就位,这种“西宁速度”的背后,是这座城市在历次疫情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不同于平原地区,高原抗疫面临独特挑战,低氧环境让身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举步维艰,昼夜温差大给户外检测工作带来困难,在西宁市城东区的核酸检测点上,来自省医院的护士李静道出了所有医护人员的心声:“虽然喘气困难,但我们要守护好这座高原明珠。”

西宁战疫记,一座高原古城的坚韧与温情

精准防控 既要有力度也要有温度

此次疫情中,西宁创新实施“网格化+数字化”精准防控模式,全市划分玖捌陆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网格长+医务人员+志愿者”三人小组,依托数字政务平台,实现物资配送、就医购药等需求的精准对接。

在城中区一封闭管理小区,社区主任马晓兰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居民的特殊需求:“叁0壹室老人需要降压药”“伍0贰室婴儿需要特殊配方奶粉”,她告诉记者:“防控要有力度,更要有温度,我们建立了‘邻里互助群’,谁家缺什么,在群里说一声,左邻右舍都会帮忙。”

全民携手 筑起高原抗疫长城

疫情下的西宁,涌现出无数感人画面,在城西区核酸检测点,藏族阿妈卓嘎带着自己煮的酥油茶,一碗碗递给排队等候的市民;“的哥”王师傅自发组织爱心车队,免费接送医护人员;大学生志愿者马小虎用汉、藏、回三种语言编写防疫顺口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西宁多民族聚居的特点,防疫宣传材料被翻译成藏、蒙、回等多种民族文字,社区喇叭用多种语言播报防疫须知,这种细致入微的做法,让疫情防控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物资保障 高原菜篮子稳稳的

为确保封控区居民生活不受影响,西宁建立“四级保供体系”——市级储备、区级调配、街道分发、社区配送,在西宁最大的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每日蔬菜进场量保持在壹捌00吨左右,完全能够满足市民需求。

西宁战疫记,一座高原古城的坚韧与温情

家住城北区的刘女士告诉记者:“虽然小区封控了,但手机上一点,新鲜蔬菜就能送到家门口,价格和平时一样。”数据显示,西宁重点商超库存可保障叁0天以上供应,米面油、肉蛋奶等生活必需品储备充足。

科学施策 高原抗疫的智慧

面对高原特殊环境,西宁的抗疫措施处处体现着科学精神,考虑到高原紫外线强的特点,各检测点都搭起了遮阳棚;针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开设“绿色通道”;为防止交叉感染,创新采用“分时段、分楼栋”检测法。

青海省疾控中心主任李永武表示:“我们根据高原特点制定了专门的防控方案,比如适当缩短户外工作时间,增加轮换频次,确保防疫人员健康安全。”

静待云开 高原明珠必将重现光彩

疫情下的西宁,街道虽比往日安静,但城市依然有序运转,高原的阳光依旧明媚,北川湿地公园的候鸟依然自在嬉戏,只是人们暂时停下了前往塔尔寺、青海湖的脚步。

在这场疫情大考中,西宁人用他们的乐观与坚韧,守护着这座高原古城,正如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暂时的安静,是为了更好的重逢,相信很快,我们就能再次相聚在美丽的中心广场,跳起欢快的锅庄舞。”

截至柒月壹伍日,西宁已完成三轮全员核酸检测,累计采样超过陆00万人次,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这座有着贰壹00多年历史的古城,正在用她的方式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什么困难,只要众志成城,就一定能迎来胜利的曙光。

高原的夜空格外清澈,星光下的西宁安静而坚定,待到疫情散去,这座“中国夏都”必将以更加迷人的姿态,迎接四海宾朋的到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媒体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lectrodroid.cn/news/13619.html

作者: qqaa8684

下一篇
http://electrodroid.cn/zb_users/upload/2025/10/20251023125254176119517412724.jpg

郑州全员核酸检查/郑州全员核算检测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