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盘点对比近20年出现的三种冠状病毒|八只眼
壹→ MERS:临床表现与SARS相似,但致死率更高,患者可出现发热、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状。COVID-19:临床表现多样,轻症患者可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重症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基本知识
主要症状:新冠肺炎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干咳、喉咙痛、头痛、乏力、鼻塞等。接种过疫苗者可能以无明显临床症状及轻症为主,而重症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防控措施 勤洗手 重要性:勤洗手是预防病毒传播的有效手段。方法:在咳嗽、饭前便后、接触动物后等关键时刻,用流动的清水冲洗手掌、手心、手指等。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基本知识 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是一类主要引起呼吸道、肠道疾病的病原体,除了感染人类以外,还可感染猪、牛、猫、犬、蝙蝠、老鼠、刺猬等多种哺乳动物以及多种鸟类。
目前对密切接触者采取较为严格的医学观察等预防性公共卫生措施十分必要,这是一种对公众健康安全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国际社会通行的做法。参考其他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潜伏期、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病例相关信息和当前防控实际,将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定为14天,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居家医学观察。
新冠名字有几种呢?
新冠名字有6种。目前已知的冠状病毒包括HCoV-229E、HCoV-OC4HCoV-NL6HCoV-HKUSARS-CoV和MERS-CoV等,共6种。冠状病毒由于在显微镜下观察,存在日冕状的棘突,所以被命名为冠状病毒,可以引起中东呼吸综合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
从病毒学分类看,引发该疾病的病毒正式名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与2003年流行的SARS病毒同属冠状病毒科,但属于不同种。尽管病毒学名称强调了其与SARS的关联性,但“新冠”的简称更侧重于疾病本身的传播特征和公众认知需求。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很长时间内都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关于病毒、肺炎以及疫情的叫法都不统一。2020年2月8日,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新型肺炎的暂定名称,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名称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简称“NCP”。
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召开发布会,正式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命名为COVID-19。这一名称由CO(冠状)、VI(病毒)、D(疾病)和19(疫情爆发年份)组成。
新型冠状病的命名是2019-nCoV,而由它引起的疾病被统一称谓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名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简称为“NCP”。
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
壹→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先前未在人类中发现的冠状病毒,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命名为2019-nCoV。以下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科普介绍: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贰→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通常称为COVID-19,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传染性疾病。传播途径与范围:该病毒具有跨物种传播能力,可在人与动物之间传播,并在人类群体中通过呼吸道飞沫(如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和接触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触摸口鼻)等方式快速扩散。

叁→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该科病毒分为四个属。其核心特征与影响如下: 病毒分类与宿主范围新型冠状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该科病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可感染多种动物及人类。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这种结构使其具有较高的变异潜力,也是其快速适应宿主环境的基础。
冠状病毒种类
目前已知的冠状病毒分为四个属:α属、β属、γ属和δ属,其中α属和β属主要感染人类和哺乳动物,γ属和δ属主要感染鸟类。 致病性与感染机制冠状病毒主要引起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可通过呼吸道飞沫、密切接触或气溶胶传播。
分类与宿主:冠状病毒科分为α、β、γ、δ四个属,感染人类的共有6种,包括HCoV-229E、HCoV-OC4HCoV-NL6HCoV-HKUSARS-CoV(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和MERS-CoV(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传播也是重要途径。
冠状病毒是一类RNA病毒的总称,具有独特的形态和感染特性,可感染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部分种类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分类学与基因特征冠状病毒属于网巢病毒目冠状病毒科,分为冠状病毒亚科和环曲病毒亚科两个亚科。冠状病毒亚科进一步分为α、β、γ、δ四个属。

病毒种类:目前已知的冠状病毒有六种。其中四种冠状病毒在人群中较为常见,但致病性较低,一般仅会引起普通感冒的轻微呼吸道症状。而另外两种,即SARS和MERS,这两种病毒的致病性很高,会引起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疾病引发:冠状病毒是一种容易引起呼吸道、肠道疾病的病原体。
新冠病毒各种类型出现时间
壹→ 于2021年5月在印度首次发现,该变异可能是到2021年8月4日为止最强传播性的新冠病毒变异株。进化序列B.612,致病率没有明显增加,发烧症状低,最大的特征是嗅觉丧失比较普遍 Omicron(奥密克戎)截至2021年11月27日,英国、德国、意大利、以色列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现新冠新型变种“奥密克戎”。进化序列B.529,多感染上呼吸道,无症状比例高,感染者康复速度快。
贰→ 新冠症状的出现时间通常为感染后1至14天,平均为2至4天。潜伏期特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1至14天,多数患者在此期间无任何症状,但仍具备传染性。潜伏期的长短受个体免疫状态、病毒载量等因素影响,部分人群可能因免疫反应较弱或接触病毒量较高而缩短潜伏期,反之则可能延长。
叁→ 免疫力较低或存在基础疾病者此类人群感染后发病较快,通常在1-2天内出现症状。例如,老年群体、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或免疫功能缺陷者,由于身体防御机制较弱,病毒复制速度较快,易在短期内引发发热、咳嗽、乏力等典型症状,甚至可能发展为重症。
肆→ 新冠病毒(SARS-CoV-2)首次被发现是在2019年底,具体是在中国湖北省武汉市。这一时间点是基于最早报告的病例和随后的病毒基因测序结果得出的。然而,要准确追溯新冠病毒的最初出现时间,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病毒的潜伏期、传播特性、以及早期病例的发现和报告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