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贰0贰叁年秋冬交替之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再度就新冠疫苗及后续防疫策略发表系统性讲话,这位在公共卫生危机中始终站在科学前线的专家,此次的发言不仅聚焦于疫苗本身,更延伸至全民免疫屏障的巩固、变异株应对策略以及后疫情时代的健康中国建设,他的观点,既是对过去三年抗疫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深远谋划。
疫苗效力再评估:从防感染到防重症的科学转向
钟南山指出,随着新冠病毒的持续变异,疫苗的防护目标需从最初的“阻断传播”向“预防重症”转变,通过对大量真实世界数据的分析,他团队发现现有疫苗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感染阻断率虽有所下降,但对重症和死亡的防护效力仍保持在柒0%以上,这一结论为全球疫苗接种策略提供了关键依据:疫苗的价值不应仅以“零感染”为衡量标准,而应重视其在医疗资源保护和社会稳定中的核心作用。
针对部分民众对疫苗有效性的质疑,钟南山用数据说话:完成三剂灭活疫苗接种的人群,其重症风险比未接种者降低捌叁%,他特别强调,这种保护在老年人和基础疾病患者中更为显著。“如果我们因为短期内看到突破性感染就否定疫苗,无异于因噎废食。”
异源加强接种:破解免疫衰减难题的创新路径
面对疫苗免疫力随时间衰减的挑战,钟南山团队率先提出了异源序贯加强策略,研究显示,在完成两剂灭活疫苗基础免疫后,采用腺病毒载体疫苗或mRNA疫苗进行加强接种,其中和抗体水平较同源加强显著提高伍-捌倍,这种“混合接种”模式不仅能拓宽免疫应答范围,还对多种变异株产生交叉保护。
“免疫系统的训练需要多样性,”钟南山形象地比喻,“就像运动员训练要交叉进行力量、耐力和技巧练习一样。”这一发现直接影响了我国的疫苗接种政策,推动了多种技术路线疫苗的协同使用。
下一代疫苗研发:应对变异与长效保护的双重突破
钟南山透露,目前我国正在研发的广谱冠状病毒疫苗已取得阶段性进展,这种疫苗针对病毒保守区域设计,有望对包括SARS-CoV-贰及其变异株在内的多种冠状病毒提供保护,鼻喷式、口服等多途径接种疫苗的临床试验也在加速推进,这些新型疫苗能直接在呼吸道黏膜建立免疫屏障,更有效地阻断病毒传播。

对于疫苗研发方向,他提出“精准化”和“个性化”建议:针对不同年龄组、不同健康状态人群设计差异化疫苗方案,特别是为免疫低下人群开发专属剂型。
疫苗接种与公共卫生体系的深度融合
钟南山强调,疫苗接种不应是孤立行动,而应全面融入国家公共卫生体系,他建议建立“疫苗-监测-治疗”一体化防控网络:通过疫苗接种建立基础免疫屏障,配合病原体监测网络及时预警,再以抗病毒药物形成最后防线。
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的传染病威胁,他呼吁建立疫苗快速响应机制。“从这次疫情中我们学到,疫苗研发速度决定防控主动权,应当建立国家级的疫苗研发技术储备平台,确保在新型病原体出现后壹00天内完成疫苗研发。”
全球视野下的疫苗公平与科学共识
作为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疫情应对专家组成员,钟南山特别关注疫苗分配公平问题,他指出,疫苗鸿沟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全球防疫的漏洞。“只要世界上还有大规模病毒传播,就会出现新的变异株,这对已接种人群同样是威胁。”
他建议通过技术转让、联合生产等方式提升发展中国家的疫苗自给能力,同时推动国际疫苗认证互认,为全球人员往来恢复创造条件。
后疫情时代的健康启示
在演讲最后,钟南山将话题延伸至全民健康建设,他指出,疫苗是应对传染病的利器,但全面提升国民健康水平才是根本,数据显示,在疫苗接种率相近的情况下,基础疾病较少的人群重症率显著更低。“我们应该将疫情转化为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契机,加强慢性病管理,提倡健康生活方式,这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社会疫苗’。”
钟南山对疫苗的系统阐述,折射出中国防疫策略从应急应对向常态化精准防控的转变,在他的科学解读中,疫苗不再是单一的医学产品,而是连接个体免疫、公共卫生和全球治理的关键节点,随着科研的不断深入和防控经验的积累,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在与病毒的博弈中正在赢得更多主动权,而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结合,始终是这场战役中最有力的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