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即墨,阳光正好,秋风送爽,当大多数市民如常开启一天的工作与生活时,在即墨古城东扩区域的一处建筑工地上,一次寻常的地基挖掘,却意外地撬开了一扇通往千年之前的时间之门,这条消息迅速引爆本地社交网络,毫无悬念地登上了今日即墨新闻的头条,引发了全城乃至更广范围的历史文化爱好者与专家学者们的热烈关注。
据本网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获悉,施工人员于昨日下午在操作挖掘机时,于地下约三米深处发现了大面积的规整青砖结构以及大量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陶瓷碎片,现场施工负责人察觉异常后,立即下令停止该区域作业,并按规定层层上报,今日清晨,由青岛市与即墨区文旅部门联合组成的考古专家组已火速进驻现场,拉起警戒线,展开了初步的勘察与保护工作。
记者在获得特许后进入核心发现区域外围,映入眼帘的是一段保存相对完好的砖石墙基,其垒砌方式与现代工艺迥然不同,呈现出古朴、厚重的质感,散落在地层中的陶瓷片,虽已残破,但依稀可辨其器型多样,有碗、盘、壶等日常生活用具,部分瓷片上的青白釉色与刻花纹路,在秋日阳光下依然闪烁着温润的光泽,现场考古领队、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的张研究员在接受本网独家专访时,难掩内心的激动,他指着一处探方初步判断:“从目前暴露的建筑基址形制、砌砖工艺,尤其是这些陶瓷残片的釉色、胎质和纹饰风格来看,我们初步判断这是一处宋元时期的文化遗存,极有可能是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聚落遗址或手工业作坊区,这一发现,意义重大!”
为何意义重大?这需要回溯即墨这座千年商都的辉煌历史,即墨,名称始载于《战国策》,隋朝建城于今址,素有“通商名郡”之称,历史记载中,即墨在宋代隶属于京东东路莱州,其纺织业(特别是麻布)、商业贸易已相当发达,是胶东半岛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由于年代久远,史料记载往往语焉不详,关于宋代即墨城的具体布局、民间生活场景、手工业发展水平等细节,一直缺乏系统性的实物佐证,此次发现的遗址,恰如一部埋藏于地下的“无字史书”,为填补这段历史空白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张研究员进一步解释道:“如果后续的系统性考古发掘能够证实这里是一处宋代的民居群落或制陶作坊,那么我们将能更直观地了解宋代即墨普通民众的居住条件、生活习俗、生产力水平以及当时的城市格局,这些青砖和瓷片,不仅仅是文物,更是宋代即墨先民们生产、生活的直接见证,它们将‘活生生’地告诉我们,千年前的即墨是何等的繁荣与生动。”
此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在即墨市民中引发了巨大反响,许多老即墨人纷纷表示,没想到自己世代居住的土地下,还沉睡着如此深厚的历史。“以前总听老人讲即墨历史久,但感觉都是书本上的,很遥远,今天看到这些实实在在从我们脚下挖出来的老物件,感觉历史一下子就在眼前了,特别震撼!”家住遗址附近小区的王先生感慨道,本地历史文化学者李教授也兴奋地表示,这是近年来即墨城市考古最令人振奋的发现之一,必将对即墨城市史、胶东区域经济史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头条新闻的背后,也伴随着紧迫的后续工作,考古队已对核心区域进行了全面封闭和保护,制定了详细的应急保护与勘探方案,相关部门也已协调施工方,调整了该区域的工程计划,全力配合考古工作的开展,下一步,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要求,上报国家文物局,申请进行正式的科学考古发掘,如何将考古发现与即墨古城的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实现古今对话,让历史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服务于当代城市文化建设,也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新课题。
今日的即墨新闻头条,因这一抔千年黄土下的惊世发现而变得厚重且充满遐想,它不再仅仅是关于一条路、一座桥的通车,或是一项经济数据的发布,而是关乎我们脚下这座城市的根与魂,这段重见天日的宋代墙基,如同一个清晰的历史坐标,将即墨的商贸传奇与“千年商都”的人文底蕴更加紧密地串联起来,我们期待着后续的考古发掘能揭开更多的历史谜团,让即墨的故事,因为这段深埋的过往,而书写得更加完整、更加辉煌,这座千年古城,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向世人缓缓展开一幅更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