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媒行业的喧嚣浪潮中,安徽主持人的身影始终如一盏明灯,既照亮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在时代洪流中探寻着破局之路,他们用声音传递江淮大地的温度,用镜头连接传统与现代的脉络,成为安徽文化版图中不可或缺的符号,这一群体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恰如徽州古建的石板路,既有历史的厚重,又需在风雨中不断修缮前行。
文化根脉:从徽州古韵到声动江淮
安徽主持人的独特气质,源于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积淀,黄山的云雾、徽州的马头墙、桐城派的文风,赋予了安徽主持人一种内敛而坚韧的底色,他们中的许多人,如安徽卫视的资深主持人周群、罗彬等,不仅以专业能力见长,更将徽文化中的“儒雅”与“务实”融入主持风格,在《安徽新闻联播》中,罗彬的庄重沉稳,暗合了徽商“诚信为本”的遗风;而在文化节目《徽风皖韵》中,主持人的娓娓道来,则似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让观众沉浸于徽剧、黄梅戏与文房四宝的雅韵之中。
这种文化根脉的传承,并非简单的形式模仿,安徽主持人往往通过语言节奏的掌控、情感表达的分寸,无形中传递出地域文化的精髓,在访谈类节目中,他们善于以“倾听者”的姿态,引导嘉宾展现真实自我,这与徽州传统中“重礼守节”的待人之道一脉相承,而在地域民俗节目的现场,主持人又能以活泼的方言互动,唤醒观众对乡土的记忆,成为文化认同的桥梁。
时代挑战:地域局限与媒介变革的双重挤压
安徽主持人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省级媒体资源有限、网络平台强势崛起的背景下,他们面临着“地域标签”与“全国影响力”之间的平衡难题,深耕本土文化虽能巩固受众基础,却也容易陷入内容同质化的窠臼;若盲目追逐全国性热点,又可能失去地域特色,沦为泛娱乐化浪潮中的“流水线产品”。

媒介技术的迭代进一步加剧了竞争,短视频的碎片化传播、AI虚拟主播的兴起,对传统主持人的功能提出了颠覆性质疑,安徽主持人中,虽有人尝试跨界直播、参与网络综艺,但如何在高流量与高质量之间找到平衡,仍是一道待解之题,部分年轻主持人依托抖音、B站等平台,以“徽文化科普”“方言段子”为切入点吸引关注,却也不得不面对算法推荐下的内容浮躁化风险。
破局之路:创新表达与跨界融合
面对挑战,安徽主持人正以多元探索开辟新路径,在内容上,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节目形式,而是将文化符号转化为更贴近年轻人的叙事,安徽广电与B站合作的《守护徽州古建》系列纪录片中,主持人以“探访者”身份深入村落,用沉浸式体验揭开非遗技艺的生存现状,既保留了文化深度,又实现了破圈传播。

在技术应用上,安徽主持人也开始拥抱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新场景,2023年安徽春晚中,主持人通过与虚拟形象的互动,演绎了“数字徽州”的奇幻景观,为传统文化注入了科技活力,不少主持人积极投身公益领域,如参与乡村振兴直播助农、策划非遗保护项目,通过社会价值的彰显,重塑主持人群体的公共形象。
更值得关注的是,安徽高校与媒体的联动正为主持人队伍注入新血,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等机构,通过开设“地域文化传播”“融媒体主持”等课程,培养既懂技术又深谙文化的新生代主持人,他们的成长,或许将重新定义“安徽主持人”的内涵——不仅是舞台上的代言人,更是文化创新的践行者。
在守正与创新中点亮未来
安徽主持人的故事,是时代变迁的缩影,也是文化自信的写照,他们以声音为舟,载着徽州古韵航行于信息海洋;以镜头为笔,在时代画卷上勾勒出安徽的山水与人文,未来的道路或许仍有迷雾,但唯有坚守文化根脉的“守正”,与拥抱时代变化的“创新”并举,安徽主持人才能在传媒格局的巨变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正如一位资深主持人所言:“我们的使命,不仅是传递信息,更是让世界听见安徽的声音。”这份声音,终将在历史的回响中,沉淀为独一无二的文化印记。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