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ctroDroid 新闻头条 濉溪战疫记,一座皖北小城的坚守与温度

濉溪战疫记,一座皖北小城的坚守与温度

2022年春天,当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席卷全国时,安徽北部的濉溪县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这座素有“皖北门户”之称的千年古县,在疫情风暴中展现出的坚韧与温情,谱写了一曲属于普通人的英雄史诗。

精准防控的“濉溪速度”

3月27日凌晨,濉溪县疾控中心的灯火彻夜未熄,在发现首例阳性感染者后,县疫情防控指挥部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六小时内完成封控区划定,十二小时内启动全员核酸检测,二十四小时内建成临时隔离点——这样的响应速度,让这座平日里宁静的小城瞬间进入“战时状态”。

“我们依托县、镇、村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将防控力量直接下沉到234个行政村。”濉溪县卫健委主任赵建回忆道,“每个自然村都设立了疫情防控岗,实现了‘村村有人管、户户有人查’。”这种扎根于基层的防控网络,成为阻断病毒传播的第一道防线。

值得一提的是,濉溪创新推出的“物资保供直通车”模式,通过整合全县商超资源,建立“线上订购+定点配送”体系,确保封控期间居民生活物资不断供,家住濉溪镇的王大爷感慨:“虽然出不了门,但米面粮油、新鲜蔬菜都能送到家门口,心里踏实多了。”

凡人微光汇聚成星河

在濉溪抗疫一线,无数普通人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座城。

五十岁的社区医生李素娟连续工作38天后晕倒在采样点,醒来后的第一句话是“今天的检测完成了吗”;95后志愿者张明创建了“助老爱心群”,为独居老人提供买药送餐服务;外卖骑手组成“应急服务队”,穿梭在空荡的街道上运送急需物资……

最令人动容的是乡村教师王丽华的故事,在停课期间,她发现班上有名学生因家中没有智能手机无法上网课,便每天步行五公里到学生家中进行面对面辅导。“知识不能断档,这是我的责任。”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濉溪人的担当。

这些平凡人的坚守,如同暗夜中的萤火,汇聚成照亮整个城市的星河,据不完全统计,疫情期间濉溪县共有2.3万名志愿者投身抗疫一线,服务时长累计超过50万小时。

经济民生的双重守护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濉溪在严格防控的同时,全力保障春耕生产,县农业部门组织40支“农机服务队”,帮助隔离农户进行小麦春管;开辟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确保新鲜蔬菜直供上海、江苏等地。

濉溪战疫记,一座皖北小城的坚守与温度

“那段时间,我们每天都要核对上百张通行证。”县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陈志刚指着厚厚的工作日志说,“既要守住防控底线,又要保障经济动脉畅通,这个平衡必须把握好。”

在濉溪经济开发区,海锐新材料公司的生产线始终没有停转。“政府为我们办理了闭环管理通行证,还协调解决了员工住宿问题。”公司负责人刘总表示,“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今年第一季度产值仍实现了同比增长。”

文化底蕴铸就精神力量

濉溪的历史文化积淀,在这场战“疫”中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运河文化的重要节点,这片土地自古就有着守望相助的传统,临涣古镇的茶香依旧,只是茶客们暂时将聚会搬到了线上;口子窖酒的传统酿造工艺未曾中断,工人们在严格防护下坚守着这份匠心传承。

濉溪战疫记,一座皖北小城的坚守与温度

“濉溪人骨子里有种不服输的劲头。”地方文化研究者李教授说,“从古至今,我们经历过无数困难,但每次都挺过来了,这种坚韧,已经融入我们的血脉。”

后疫情时代的思考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濉溪正在将抗疫中积累的经验转化为长效治理机制,全县完善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医疗物资储备制度,数字化防控平台也得到全面提升。

“疫情让我们认识到基层治理的重要性。”濉溪县委书记郭海磊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把抗疫中形成的好做法固定下来,打造更加完善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走在濉溪街头,早市的热气腾腾,学校的书声琅琅,工厂的机器轰鸣,一切都回归正轨,但那些抗疫岁月留下的记忆,已经深深烙印在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中,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就一定能迎来春暖花开。

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用行动证明:伟大不必惊天动地,它就藏在每个普通人的坚守中;英雄无需豪言壮语,他可能就是身边那个默默付出的邻居,这就是濉溪——一座在疫情大考中交出优秀答卷的皖北小城,它的故事,值得被铭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媒体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lectrodroid.cn/news/5451.html

作者: aap8486

下一篇
http://electrodroid.cn/zb_users/upload/2025/10/20251028113219176162233974430.jpg

上海疫情进展情况(上海疫情详情分布)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