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口高风险地区”——当这七个字出现在新闻推送中,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标识,更是一串沉重的符号,承载着突如其来的暂停与难以言说的坚韧。

2021年7月,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的疫情警报,将这个平日里繁忙的交通枢纽及其周边区域,瞬间推入了风暴中心。“高风险地区”的标签如同一道无形的屏障,将禄口与外界隔开,街道空了,商铺关了,曾经喧嚣的机场陷入沉寂,只有救护车和防疫车辆偶尔划过街面的声响,提醒着人们这里正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空气中弥漫的消毒水气味,取代了往日市井的烟火气;穿着白色防护服的身影,成了街头最常出现的风景,这个标签是冰冷的,它意味着生活的骤停、经济的受损、自由的受限,以及每一个禄口人肩上陡然增添的重负。

在这冰冷的“高风险”标签之下,涌动着的却是禄口人滚烫的坚韧与不屈,隔离,隔不断生活的脉搏,更隔不断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社区网格员成了“万能管家”,他们的手机24小时开机,记录着居民的需求,从一袋米、一盒药,到安抚一个焦虑的情绪,志愿者们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在烈日下奔波,将生活物资一趟趟送往千家万户,汗水浸透了衣背,护目镜在脸上勒出深深的印痕,邻里之间,曾经擦肩而过的点头之交,在微信群里变成了互通有无、互相打气的战友,一位居民在阳台拉响小提琴,悠扬的琴声在寂静的小区上空回荡,慰藉了无数颗焦灼的心;孩子们在窗口贴出稚嫩的画作,为“大白”们加油,这些微小的光,汇聚成炬,照亮了被疫情阴霾笼罩的日日夜夜,禄口的坚韧,不是口号,是行动;不是悲情,是担当。
“高风险”的标签终会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而被撕下,但禄口所经历的这场淬炼,留下的不应仅仅是伤痕,它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暴露了基层治理、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中的一些短板,也催生了深刻的反思与变革的动力,它更是一堂关于生命、责任与共同体的公开课,让所有人深刻体会到,在全球化时代,任何局部的风险都可能迅速演变为全局的挑战,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禄口的经历,为后来应对类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宝贵的“战时”经验与“战后”思考。
禄口早已恢复了往日的生机,机场重现繁忙,街道车水马龙,但那段被标记为“高风险”的日子,已然刻入这座区域的记忆年轮,它提醒我们,风险社会的标签可以瞬间贴上,但生活的勇气、社区的温情和社会的韧性,才是抵御一切风浪最深厚的底气,禄口,不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在至暗时刻,依然能迸发出人性最温暖、最坚韧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