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贰0贰贰年初,当全国多地还沉浸在春节的喜庆氛围中时,辽宁省葫芦岛市却迎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考验,这座以“葫芦”形半岛得名的滨海城市,曾是辽西走廊上的宁静港湾,却在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侵袭下,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疫情行程”,这段历程不仅记录了病毒的传播轨迹,更见证了普通人的坚守与担当,成为一座城市集体记忆的缩影。
疫情初现:从绥中县到全城的应急响应
葫芦岛市的疫情行程始于贰0贰贰年贰月捌日,绥中县报告首例本土确诊病例,患者是一位从外地返回的个体商户,其活动轨迹迅速成为流调核心——从超市购物到亲友聚餐,从诊所就诊到车站往返,病毒随着人群流动悄然扩散,短短三天,葫芦岛市启动应急机制,划定封控区、管控区,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这座常驻人口约贰肆叁万的城市,首次以“疫情热点”进入公众视野。
流调与防控:精准追踪的“城市日记”
疫情行程的本质是一场与病毒扩散的竞速,葫芦岛市疾控中心的流调团队昼夜不休,绘制出一张张复杂的传播链图谱:一名出租车司机日均接触数十名乘客,一所学校关联多个家庭,一场婚宴引发聚集性传播……这些细节拼凑出病毒的行踪,也折射出城市生活的百态,为阻断传播,葫芦岛采取“分区施策”——
- 绥中县全域封闭管理,中小学转为线上教学;
- 连山区、龙港区等重点区域实施交通管制;
- 兴城市加强渔港管控,防止疫情通过海上输入。
“核酸筛查”成为市民的日常,在零下十度的寒风中,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组织居民有序排队,医护人员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重复着数千次采样动作,一位当地居民在社交媒体上写道:“队伍从街头排到街尾,但没人抱怨,大家知道,每一次检测都是在为城市‘排雷’。”

经济与民生:疫情下的双线作战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部分,葫芦岛市的经济结构以石化、船舶制造和旅游业为支柱,疫情行程不仅关乎健康,更牵动着生存与发展——
- 旅游业首当其冲:兴城古城、觉华岛等景区关闭,民宿和海鲜餐馆收入锐减;
- 工业企业面临供应链挑战:某造船厂因原材料运输延迟,不得不调整生产节奏;
- 农业销售遇阻:绥中白梨、建昌核桃等特产因物流不畅堆积仓库。
危机中也涌现出无数温情的“微光”,社区网格员为隔离居民代购药品,农民通过直播带货消化滞销农产品,企业捐款捐物支援防控……这些碎片化的努力,汇聚成城市共克时艰的底色。
反思与启示:从应急到常态化的治理智慧
葫芦岛市的疫情行程,暴露出中小城市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短板——
- 基层医疗资源不足,绥中县初期检测能力紧张;
- 信息传递效率待提升,部分农村地区防控意识薄弱;
- 经济韧性面临考验,传统产业抗风险能力有限。
但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城市治理的进化:从初期慌乱到后期有序,从单一防控到民生保障统筹,数字化手段(如健康码升级、流调APP应用)逐步嵌入日常管理,正如一位基层干部所言:“疫情像一次突击考试,我们学会了如何更精细地守护这座城市。”
尾声:穿越风雨的滨海新篇
随着社会面动态清零的实现,葫芦岛市逐步恢复生机,码头重现渔船鸣笛,工厂机器再度轰鸣,古城墙下迎来踏春的游客,这段疫情行程,如同一道刻在城市年轮上的印记——
它提醒人们,病毒或许改变了生活节奏,但未能瓦解人与人之间的纽带;
它印证了,在灾难面前,一座城市的真正力量源于普通人的善意与坚守。
今日的葫芦岛,依然面朝渤海,春暖花开,而那段关于疫情的记忆,已沉淀为前行路上的警示与财富,呼唤着更具韧性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