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海宁袁花镇,查氏宗祠的梁柱间,一个名字被族人恭敬地传诵——查慎行,当这三个字转化为现代汉语拼音“zhā shèn xíng”时,多数人都会在第二个音节上犹豫不决,是shèn?是zhēn?还是chén?这看似简单的拼音疑问,恰如一层历史尘埃,遮蔽了清代诗坛这位不该被遗忘的大家。
查慎行(壹陆伍0-壹柒贰柒),本名嗣琏,字夏重,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他生于海宁查家这个文化世家,康熙四十二年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在清初诗坛,查慎行是与朱彝尊齐名的“南朱北查”,更是宋诗派的中流砥柱,然而今天,知道zhā shèn xíng正确读音的人,远比了解他诗学成就的人多得多。
“慎行”二字,源自《孝经》“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读音为shèn xíng,意为行为谨慎,这个名字背后,是一段痛彻心扉的往事,康熙二十八年,国丧期间,查慎行与洪升观演《长生殿》获罪,洪升被革去国子监生员身份,查慎行虽免于处分,却深感耻辱,遂改名“慎行”以自警,字“悔余”以自省,这一改名,不仅改变了他的名字,更塑造了他此后谨慎内敛的诗风。

查慎行的诗歌成就卓著,他早年师从黄宗羲、钱澄之,诗学苏轼、陆游,赵翼在《瓯北诗话》中将他与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陆游、元好问、高启、吴伟业并列为“清代第一”,他的“白描”手法尤为独特,《敬业堂诗集》五十卷中,少见华丽辞藻,多以简淡语言勾勒深邃意境。
“舟夜书所见”一诗堪称典范:“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二十个字,白描出从静到动的光影变幻,没有生僻字,没有典故堆砌,却营造出灵动深远的意境,这种“看似平常最奇崛”的风格,正是查慎行诗艺的精髓。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评查诗“一味白描神活现”,准确点出了其艺术特色,查慎行还擅长以诗纪史,《金陵杂咏》《浔阳歌》等作,在山水描写中暗含历史兴亡的感慨,延续了杜甫、苏轼的史诗传统。
这样一位诗坛巨擘,为何在后世名声不彰?除却清诗整体受关注度不足外,查慎行谨慎的个性与内敛的诗风,确实不如李白之飘逸、杜甫之沉郁那般引人注目,他的诗需要静心品味,如同细品清茶,初觉平淡,久而回甘。
当我们敲下“zhā shèn xíng”这三个音节时,不仅是在确认一个读音,更是在叩响一扇通往清代诗学宝库的大门,查慎行研究专家张秉戍先生曾感慨:“读查慎行的诗,如与智者对话,初觉平常,愈读愈觉深邃。”这种渐入佳境的阅读体验,正是查慎行诗歌的独特魅力。
在传统文化复兴的今天,重估查慎行的诗学价值,不仅是对一位被低估的诗人的正名,更是对中华诗学丰富性的重新发现,从确认“zhā shèn xíng”的正确读音开始,让我们拨开历史迷雾,重新认识这位将名字融入生命的诗人,在他的诗行间,感受那份历经沧桑后的澄明与深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