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本是海风送爽、啤酒飘香的季节,一则来自大连官方的通知,如同一石入水,激起了层层涟漪:原定于今年夏季举办的中国国际啤酒节,正式宣布取消举办,这一延续了多年的城市夏季盛事按下暂停键,不仅让众多啤酒爱好者与参展商感到错愕,更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城市发展路径、大型活动价值以及公共卫生安全常态化的深度思考,这绝非一次简单的活动取消,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一座现代化城市在时代洪流中的审慎抉择与战略转身。
我们必须将此次决策置于后疫情时代的宏观背景下审视,尽管全球疫情形势有所缓和,但其反复性与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中国国际啤酒节以其规模宏大、人流密集、氛围热烈而著称,动辄吸引数十万乃至上百万游客聚集,在相对封闭的场地内,人群摩肩接踵,畅饮欢谈,这无疑构成了巨大的公共卫生安全挑战,大连市政府此番决定,首要考量必然是最大限度地保障市民与游客的生命健康安全,防范聚集性疫情风险于未然,这是一种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坚决贯彻,体现了地方政府在复杂局面下的责任担当与审慎态度,相较于短期内的经济收益与城市热度,公众健康与社会大局的稳定无疑是更为重要的基石。
超越单纯的防疫因素,此次取消或可视为大连市对大型节庆活动模式及其与城市发展关系的一次“冷思考”,历经多年发展,中国国际啤酒节在带来显著经济效益、提升城市知名度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短时间内海量人流的涌入,对城市的交通、环卫、治安等公共服务系统构成了极限压力;狂欢过后,垃圾遍地、噪音扰民等问题也曾引发本地居民的不同声音;节庆活动的同质化倾向,以及如何突破“啤酒+狂欢”的单一模式,注入更多文化内涵与创新元素,也是摆在主办方面前的现实课题,暂停,是为了更好地审视与反思,大连或许正借此机会,重新评估此类超大型活动的综合效益与成本,探索未来城市节庆活动如何能更精细化、更可持续、更与城市气质相融合的发展新路。

从城市品牌塑造与产业升级的角度看,大连此举或许蕴含着更为长远的战略意图,大连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工业、贸易和旅游城市,其城市形象正在向“东北亚航运中心”、“浪漫之都”、“创新高地”等多元化、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升级,过度依赖单一的大型节庆活动作为城市名片,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取消啤酒节,可以释放出更多的行政资源、公共空间与公众注意力,投入到更能体现城市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领域中去,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中的高端论坛、专业展览,或是扶持科技、文化、海洋经济等新兴产业的标志性活动,这并非否定啤酒节曾经的价值,而是意味着城市营销策略正在走向成熟与精准,从追求“流量”转向提升“质量”,从营造“一时热闹”转向夯实“持久魅力”。
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一决定对相关产业链条带来的短期阵痛,啤酒厂商、餐饮住宿、物流运输、文创周边等大量企业为此筹备良久,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活动的取消无疑会给他们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与运营挑战,对此,需要地方政府出台相应的帮扶或引导政策,帮助相关企业纾困解难,并共同寻找替代性的市场机遇或活动形式,如鼓励发展分布更广、规模适中的社区啤酒花园、主题餐饮促销等,以分散风险、保持市场活力。
大连取消举办中国国际啤酒节,是一个多因素驱动下的综合性决策,它既是应对当前公共卫生风险的负责任之举,也是城市在发展进程中主动进行阶段性调整与战略前瞻的体现,这并不意味着大连将永远告别啤酒节的喧嚣与激情,更可能的是,这座城市正在为未来某种形式更创新、管理更精细、体验更丰富、与城市发展更同频共振的节庆活动形态,积蓄力量,酝酿新篇,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城市的叙事也需要不断更新,大连的此次“放手”,或许正是为了下一次更具内涵、更符合未来城市定位的“拥抱”,在发展与安全、传统与创新、短期效益与长远价值的平衡木上,大连的抉择,为我们观察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