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石河子,这座被誉为“戈壁明珠”的军垦新城,以其独特的拓荒精神与坚韧品格屹立于天山北麓,当新型冠状病毒的阴影笼罩全球,这座城市的抗疫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基层防疫体系中一抹亮眼的色彩,石河子的防疫工作,不仅体现了科学防控的精准与高效,更展现了人性化管理的温度与力量。
科学防控:以快制快,筑牢疫情防线
石河子作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所在地,人口密集且流动性较强,防疫压力不容小觑,在疫情初期,当地政府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依托兵团特有的组织化、网格化管理体系,构建了“市—团场—连队(社区)”三级联防联控网络,通过大数据追踪、核酸筛查与流调溯源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对疫情风险的早发现、早隔离、早处置。
在核酸检测环节,石河子创新推行“移动检测车+固定采样点”模式,覆盖城乡每一个角落,尤其是在偏远的团场和连队,医护人员顶着烈日风沙,为居民提供上门服务,确保“应检尽检、不漏一人”,这种高效有序的防控举措,为阻断病毒传播链争取了宝贵时间。
民生保障:戈壁热土上的温情守护
疫情之下,民生保障是考验城市治理能力的关键,石河子通过“线上订单+线下配送”的无接触服务模式,确保了封控期间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不受影响,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组成“爱心服务队”,为独居老人、孕产妇、慢性病患者等特殊群体提供药品代购、就医接送等贴心服务。
更令人动容的是,石河子人将兵团精神融入抗疫行动中,许多退休老兵主动请缨参与社区值守,年轻一代则利用社交媒体搭建互助平台,分享物资信息与心理疏导资源,这种“守望相助”的邻里文化,让严酷的防疫工作充满了人情味。
经济韧性:防疫与发展双线并进
作为新疆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基地,石河子在疫情期间坚持“防疫不松、生产不停”,涉农企业开辟“绿色通道”,保障棉花、番茄等作物采收外运;工业园区实行封闭管理,确保能源、纺织等支柱产业稳定运行,政府还推出减免租金、稳岗补贴等政策,助力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石河子借助数字化工具推动经济复苏。“云端展会”打通农产品销路,“直播带货”推广本地特产,甚至旅游业也通过“云游石河子”等线上活动维持热度,这种灵活应变的能力,彰显了城市在危机中的强大韧性。
反思与展望:从抗疫到常态化治理
石河子的抗疫实践,为边疆地区的公共卫生治理提供了重要启示,兵团体制的高效执行力与基层动员能力是防控成功的基石;科技赋能(如健康码、智能门磁等)提升了精准防控水平;人文关怀与物质保障的平衡,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关键。

石河子仍需完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加强基层医疗资源储备,并探索“平战结合”的常态化防疫机制,如何将抗疫中凝聚的社区共识转化为长期治理动力,也值得深入思考。
疫情下的石河子,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边疆小城的担当与智慧,这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坚守的医护人员、奔波忙碌的志愿者、遵守规则的普通居民——他们用行动诠释了“戈壁精神”的新内涵,当病毒的阴霾逐渐散去,石河子这座英雄之城,必将在天山脚下继续书写坚韧与温情的时代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