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控中的孤岛
李素华住在重庆九龙坡一栋老居民楼的四层,她患有慢性肺心病,需定期复查、长期服药,封控期间,小区严格实行“足不出户”,她最担心的不是病毒,而是药盒里日渐减少的片剂。
女儿张琳住在江北区,多次尝试为母亲送药,均因跨区管制受阻,社区人员曾承诺代购药品,但面对近千户居民的需求,人力捉襟见肘,李素华的电话越来越频繁:“琳琳,我喘不过气……” 但救护车需层层报批,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是通行证——而她的呼吸,等不及一张纸的流转。
壹壹月贰捌日,李素华高烧昏迷,张琳在业主群里哀求:“谁能帮我送妈妈去医院?” 两小时后,一位志愿者穿着防护服赶来,背老人下楼,但医院急诊门口排着长队,发热门诊与普通病房的通道如迷宫般复杂,次日凌晨,李素华的血氧饱和度骤降,医生低声对张琳说:“太久没系统治疗,肺功能衰竭了。”

死亡与解封的吊诡重叠
壹贰月贰日,重庆宣布“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消息传开时,张琳正在殡仪馆为母亲整理遗容,窗外传来隐约的鞭炮声,有人欢呼“终于自由了”,而她手里攥着的死亡证明,墨迹未干。
李素华不是统计数字中的“新冠死亡病例”,却是封控逻辑下被折叠的个体,她的邻居王阿姨红着眼圈说:“如果早三天解封,素华或许能活下来。” 但历史没有如果——她的死亡,恰似一座天平上的微小砝码,衡量着宏大叙事与个体代价之间的落差。
沉默的代价与城市的记忆

重庆是一座惯于负重前行的城市,坡坎陡峭,缆车穿楼,人们早已学会在崎岖中寻找平衡,但李素华的故事,折射出非常态管理中被稀释的“次要问题”:慢性病患者的医疗通道梗阻、基层服务的超负荷运转、信息传递中的延迟与失真……
她的死亡并非孤例,封控期间,全国多地出现过类似悲剧:血透患者找不到接收医院、癌症患者手术被延期、孕产妇就医流程复杂化……这些“次生灾害”很少进入聚光灯下,却真实地雕刻着普通人的命运。
生命权与公共政策的永恒命题
李素华去世一周后,重庆街头重现车流,火锅店升腾的蒸汽里,人们举杯庆祝“重生”,张琳却把母亲的药盒收进抽屉,她说:“我希望她是最后一个为此付出生命的人。”
这场疫情暴露出一个尖锐命题:如何在公共危机中守护每一个具体的人?当“动态清零”转向“有序开放”,过渡期的阵痛该由谁承担?李素华的死亡,提醒我们审视应急体系的缝隙——医疗资源的弹性分配、基层治理的人性化温度、特殊群体的预警机制,或许比“一刀切”的管控更能体现文明的刻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