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冬的北京,寒风已略带凛冽,一则“北京新增壹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通报,如同平静湖面投下的一颗石子,再次在市民心中泛起涟漪,在经历了多日本土零新增后,这一例个案的出现,并非意味着疫情形势的急转直下,但它无疑是一声响亮的“哨声”,一次及时的“警钟”,提醒着我们:病毒并未远去,常态化防控的弦,一刻也不能放松。
这例新增病例,迅速被纳入严密的流行病学调查网络之中,溯源、追踪、排查、管控……一系列应急响应机制在第一时间启动,相关部门争分夺秒,力图在最短时间内锁定传播链条,划定风险区域,对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对相关重点场所进行终末消毒,这一系列操作,我们已经历过多次,流程愈发娴熟,响应愈发迅速,这背后,是北京这座超大型城市在历经多次疫情“遭遇战”后,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形成的成熟体系,它彰显的是“动态清零”总方针下的精准与高效,目标明确:坚决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将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对于广大市民而言,这一例新增病例带来的,或许是一丝短暂的紧张,但更多的是理解与配合,社交媒体上,人们理性讨论,提醒彼此注意防护;相关风险点位的人群,主动接受核酸检测,遵守防疫规定;公共场所,“扫码、测温、戴口罩”的防疫“三件套”依然被严格执行,这种社会层面的冷静与有序,是北京能够一次次成功应对局部疫情的社会基础,它反映出,经过近三年的抗疫洗礼,市民的防疫意识已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偶发病例的出现具备了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
我们绝不能因为仅有一例而掉以轻心,这例新增病例,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常态化防控中可能存在的细微缝隙,新冠病毒,特别是奥密克戎变异株,其隐匿性、传播力极强,任何一丝疏忽都可能为其提供可乘之机,它警示我们:

个人防护仍是第一道防线。 “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少聚集”这些基本防疫措施,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成为“走过场”,尤其是在冬季,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叠加新冠风险,更需提高警惕,疫苗接种,特别是加强针的接种,是建立免疫屏障的关键,符合条件者应接尽接。
重点场所、重点行业的防控须臾不可松懈。 公共场所的管理者、经营者必须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确保测温设备灵敏、扫码查验认真、环境消杀到位,冷链、物流、医疗机构、学校等人群密集或高风险环节,更需要执行比一般场所更为严格的标准,堵住一切可能的传播漏洞。
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需要持续发挥作用。 发热门诊、药店等“哨点”必须保持高度灵敏,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市民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疑似症状,应第一时间就医,并主动告知旅居史,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北京这例新增本土病例,也是全国疫情防控“一盘棋”中的一个节点,它提醒我们,在全球疫情大流行仍未结束的背景下,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局部聚集”的特征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外防输入的压力持续存在,内防反弹的风险不容低估,任何一个城市的疫情,都可能与其他地区产生关联,区域协同、信息共享、联防联控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以更加科学、精准、有效的措施,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回望过去近三年的抗疫历程,我们积累了经验,也付出了努力,每一次局部疫情的成功处置,都增强了我们最终战胜疫情的信心,北京新增的这壹例本土病例,是一次实战演练,也是一次压力测试,它测试着我们的应急体系是否健全,测试着社会的韧性是否足够,更测试着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与担当。
“行百里者半九十”,当前,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时期,这例新增病例,不是恐慌的理由,而是行动的号角,它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与病毒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唯有继续保持警惕,筑牢思想防线;唯有严格落实措施,筑牢责任防线;唯有依靠科技力量,筑牢能力防线;唯有团结一心,筑牢人民防线,我们才能守住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才能让北京——这座我们共同生活的城市,在寒冬中依然保持活力与安宁,迎接必将到来的春天。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