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ctroDroid 中文国际频道 莱西炊烟暖疫线,一粥一饭里的守望相助

莱西炊烟暖疫线,一粥一饭里的守望相助

贰0贰贰年的春天,对于青岛莱西市而言,注定是一段被深刻铭记的时光,新冠疫情突袭,整座城市被迫按下“暂停键”,街道空旷,社区封闭,但在这一片寂静与紧张之下,一股源自民间厨房的暖流,正悄然涌动,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它不是宏大的叙事,没有豪言壮语,它只是寻常巷陌里升起的炊烟,是家家户户灶台上熬煮的一粥一饭,承载着莱西人民对一线防疫人员最质朴、最深沉的敬意与守护。

当白衣执甲的医护人员、日夜值守的社区工作者、奔波不息的志愿者们,成为这座城市的“逆行者”时,他们的吃饭问题,成了许多普通莱西市民心头的牵挂。“他们为了我们在前线拼命,我们不能让他们饿着肚子打仗!”这成了许多人的共识,一场自发的、无声的“后勤保障战”在莱西的各个角落打响了。

莱西炊烟暖疫线,一粥一饭里的守望相助

在莱西市水集街道的一个社区里,退休教师王阿姨的厨房,变成了一个小小的“爱心食堂”,每天凌晨四点,她就和几个老姐妹开始忙碌,洗菜、切肉、和面、熬粥……“我们年纪大了,去不了一线,但做饭是咱的强项。”王阿姨一边麻利地包着包子一边说,“得让娃娃们吃上口热乎的,他们太辛苦了。”一笼笼雪白暄软的包子,一碗碗金黄的小米粥,再配上精心腌制的小菜,被准时送到附近的核酸检测点,当疲惫的“大白”们脱下防护服,能吃上这样一顿家常却温暖的早餐时,那瞬间舒展的眉头,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

这样的故事,在当时的莱西并非个例,在望城街道,一家餐厅的老板毅然决定重开炉灶,但不再对外营业,他和员工们,连同几位社区志愿者,组成了一个临时的“爱心厨房团队”,他们利用餐厅的场地和资源,每天免费为周边几个防疫卡点的工作人员制作午餐和晚餐。“食材一开始是我们自己囤的,后来左邻右舍知道了,这家送来自家种的蔬菜,那家提来储备的肉蛋,我们这都快成‘物资中转站’了。”老板笑着说,眼神里满是感动,红烧肉、西红柿炒蛋、清炒时蔬……菜单每天换着花样,力求营养均衡,这份来自陌生人的“家的味道”,极大地抚慰了防疫人员连续作战的辛劳。

在乡间村落,这种情谊则更为直接和浓烈,莱西某村的几位大嫂,自发组织起来,用村里的大铁锅,蒸上一锅锅冒着热气的大馒头,煮上一大锅茶叶蛋,再由村干部统一送到村口的执勤点,没有精致的摆盘,没有复杂的烹饪技巧,但那份实在和厚道,却饱含着乡亲们最真挚的心意。“看着他们啃着冷面包,心里不得劲,咱农村别的没有,粮食管够!”一位大嫂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所有参与者的心声。

莱西炊烟暖疫线,一粥一饭里的守望相助

这一顿顿热饭,意义远不止于果腹,它是连接前线与后方的情感纽带,是“我们在一起”的无声誓言,对于防疫人员而言,这不仅仅是食物,更是被理解、被支持、被爱包围的证明,在身心俱疲的时刻,一口热汤、一个馒头所传递的温暖,足以驱散寒意,重燃斗志,它告诉他们,他们并非在孤军奋战,他们的身后,是整座莱西城的人民。

而对于提供饭菜的普通市民来说,这也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责任的担当,在疫情带来的无力感中,为自己心中的英雄做一顿饭,成为了他们参与抗疫、表达支持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邻里关系被重新激活,社区凝聚力空前增强,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共同体意识在炊烟袅袅中得以升华。

莱西疫情期间的“民间厨房”,是特殊时期人性光辉的集中闪现,它超越了简单的物质供给,升华为一种深刻的文化现象和道德实践,它诠释了“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深刻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传统美德在危难时刻迸发出的巨大能量。

莱西早已云开“疫”散,恢复了往日的喧嚣与生机,但那段日子里,街头巷尾飘散的饭香,防疫人员接过餐盒时那声真诚的“谢谢”,以及无数普通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所展现出的善良与担当,已然成为这座城市最宝贵的记忆之一,莱西的炊烟,暖了“疫”线人员的胃,更暖了一座城的心,这一粥一饭里,是莱西人民在逆境中书写的人间大爱,是平凡之中见伟大的最佳注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媒体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lectrodroid.cn/zwgjpd/13272.html

作者: aap8486

下一篇
http://electrodroid.cn/zb_users/upload/2025/10/20251025051219176134033979079.jpg

【警惕,新增无症状感染者所乘列车途经安徽多地/一确诊病例途经安徽】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