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今天的视角回望,贰0壹柒年,仿佛是中国MBA教育发展史上一道微妙的分水岭,那一年入学的MBA学子,他们身上交织着独特的时代印记:他们既是移动互联网红利巅峰的亲历者,也是人工智能浪潮袭来前“最后一代”接受相对传统商科教育的精英;他们既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激烈碰撞的观察者,也是主动求变、寻求跨界破局的“第一代”先锋,理解贰0壹柒级MBA的独特境遇,便能窥见一个时代商业思维的变迁。
入学背景:巅峰下的焦虑与转型的迫切
贰0壹柒年,中国的商业世界正上演着冰与火之歌,移动互联网格局看似固化, 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如日中天,TMD(头条、美团、滴滴)新贵崛起,线上流量红利尚未完全消退,共享经济、新零售等概念如火如荼,实体经济承压,传统行业在技术冲击下倍感焦虑,“转型”成为所有企业家口中的高频词。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贰0壹柒年选择攻读MBA的人群,其动机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 互联网人的“补课”需求: 一大批在互联网行业经历了快速晋升的年轻管理者,深感在野蛮生长中缺乏系统的商业管理知识框架,他们希望回归课堂,补全财务、战略、供应链等传统商业基本功,为走向更高阶的综合管理岗位铺路。
- 传统行业精英的“突围”渴望: 来自制造、金融、能源等传统领域的资深人士,敏锐地察觉到技术变革带来的颠覆性威胁,他们进入商学院,不仅是为了拓展人脉,更是为了学习最新的互联网思维、数字化转型策略,寻找将自身行业经验与新技术结合的“第二增长曲线”。
- 创业者的“冷静期”与“资源库”: 经历了一轮资本狂热后,贰0壹柒年的创业环境趋于理性,许多创业者选择暂离一线,通过MBA学习梳理商业模式,构建系统的商业思维,同时将商学院作为寻找合伙人与初期投资者的重要平台。
课程体验:传统案例与前沿思潮的碰撞
在课堂上,贰0壹柒级MBA经历了一场思维的“混合双打”,他们的课程核心,依然是哈佛式的经典案例教学,讨论着可口可乐的渠道管理、宝洁的品牌营销,这些经过时间检验的商业智慧,构成了他们管理哲学的基石。
课堂之外,乃至课堂的延伸讨论中,前沿思潮的冲击已无处不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开始成为教授们必须回应的话题,虽然系统性的AI商业应用课程尚未像今天这般普及,但关于“阿尔法狗”、“深度学习”的讨论已是小组讨论和课后交流的热点,他们一边学着波特五力模型,一边思考着这个模型在平台经济时代是否依然完全适用,这种“脚踏两条船”的学习体验,塑造了他们兼具稳健与创新的独特思维模式。
职业轨迹:穿越周期的实践者
贰0壹柒年入学,贰0壹玖年毕业,这一时间点意味着,他们刚步入职场施展拳脚,便迎面撞上了贰0贰0年开始的全球疫情黑天鹅,这使得他们的职业发展路径,比前几届更具不确定性和挑战性。
一部分人抓住了在线教育、生鲜电商等在疫情期间逆势发展的行业机遇,实现了职业的快速跃迁,另一部分人则深刻体会了线下商业、跨境贸易等领域受到的冲击,被迫在动荡中调整航向,更重要的是,他们几乎是第一批在完整职业生涯中,需要系统性思考“后疫情时代”商业逻辑的管理者,VUCA(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不再是书本概念,而是他们必须每日应对的生存环境。
承前启后的“探路者”一代

贰0壹柒级MBA远非普通的一届学生,他们是旧商业秩序的“继承者”,系统学习了工业化时代沉淀下的管理精髓;他们也是新商业文明的“探路者”,在变革的前夜被投入战场,被迫学会在模糊地带中决策,在跨界融合中创新。
他们或许没有赶上互联网草莽时代的遍地黄金,但也避开了纯粹流量思维带来的陷阱,他们用相对扎实的商业基本功,武装自己面对一个愈发复杂的世界,当我们在谈论产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AI赋能时,这批兼具传统底蕴与破局勇气的贰0壹柒级MBA,正活跃在各个领域的关键岗位上,他们的思考与行动,仍在持续影响着中国商业的走向,他们的故事,是一部关于选择、适应与创造的生动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