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南京,梧桐叶正茂,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这座六朝古都再次面临考验,随着部分区域被划定为中高风险地区,南京迅速进入战时状态,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疫情防控阻击战,这座拥有近千万人口的城市,用它的坚韧与智慧,书写着一部独特的抗疫篇章。
精准划分,动态调整的科学防控
南京对中高风险区域的划分,体现了极高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不同于初期的“一刀切”,现在的风险区域划分更加精细化,往往精确到具体小区、楼栋甚至单元,这种“点状管控”模式,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防控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
在鼓楼区某被划为中风险的小区,居民王女士告诉记者:“刚开始确实有些紧张,但看到防控人员迅速到位,生活物资保障充足,心里就踏实了。”该小区只封闭了出现确诊病例的单元,其他居民在完成多轮核酸检测后,仍可在小区内活动。
风险区域的动态调整更是南京疫情防控的一大亮点,根据疫情发展态势,防控指挥部每天评估各区域风险等级,符合条件的及时降级或解封,这种灵活机动的策略,既保证了防控效果,又避免了不必要的社会成本。
中风险区的日常:困难与温暖并存

在中风险区域,生活节奏确实发生了变化,但并未停摆。
每天清晨,防疫人员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环境消杀、物资配送、核酸检测……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构成了中风险区的日常图景,在秦淮区某封控小区,社区工作人员组成了“党员先锋队”,贰肆小时值守,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
“虽然不能出门,但基本生活没有受到影响。”家住玄武区中风险区域的李先生表示,社区建立了微信群,居民可通过线上平台订购生活物资,由志愿者配送至家门口,特别令人感动的是,社区还专门为独居老人建立了“一对一”帮扶机制,确保每位居民都能平安度过这段特殊时期。
医疗需求保障是中风险区防控的重点难点,南京创新推出了“云医疗”服务,居民可通过互联网医院进行在线问诊,急需药品由专人配送,对于需要外出就医的急重症患者,则开辟绿色通道,实行闭环管理,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的同时,杜绝交叉感染风险。
高风险区的坚守:致敬最美逆行者
与中风险区相比,高风险区的防控更为严格,任务也更加艰巨。
在建邺区某高风险小区,整个社区实行“足不出户”的严格管控,防疫人员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盛夏的高温中持续工作,核酸检测、物资配送、垃圾清运……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工作人员的体力和毅力。
“说不累是假的,但这是我们的责任。”一位在高风险区连续工作两周的医护人员坦言,她的护目镜下是深深的黑眼圈,但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看到居民们理解配合,看到疫情数据一天天好转,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在这些高风险区域,还活跃着一支特殊的队伍——心理援助志愿者,他们通过热线电话和网络平台,为居民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帮助大家缓解焦虑情绪,筑牢疫情防控的“心理防线”。

科技赋能,智慧防疫的南京实践
南京此次疫情防控中,科技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我的南京”APP及时上线疫情地图功能,清晰标注中高风险区域范围;大数据分析助力流调溯源,大幅提高工作效率;智能门磁系统实现精准管控,减轻基层负担……
在江宁区某中风险街道,无人机定期进行空中巡查和防疫宣传;智能机器人承担起部分区域的消杀工作;各卡口安装的自动测温设备,既提高通行效率,又减少人员接触,这些科技手段的应用,让疫情防控更加精准高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开发的“核酸检测信息系统”,实现了采样、送检、报告查询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为疫情研判和精准防控提供了有力数据支撑。
全民参与,凝聚抗疫强大合力
南京中高风险区域的疫情防控,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战争。
在各中高风险区域,居民们自觉遵守防疫规定,积极配合核酸检测;商家主动配合暂停营业,承担社会责任;志愿者们不辞辛劳,奔走在一线……这种全民参与的抗疫氛围,构成了南京疫情防控最坚固的防线。
在雨花台区某中风险小区,居民自发组织起“邻里互助群”,谁家缺了什么,在群里说一声,很快就有邻居响应。“疫情虽然暂时把我们隔离在家,但邻里之间的关系反而更亲密了。”居民张先生感慨道。
南京中高风险区域的防控实践,展现了一座特大城市的治理能力和应急水平,这里有科学的决策、精准的措施,更有守望相助的温暖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当前,南京疫情防控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多个中高风险区域陆续降级解封,这段特殊时期的经历,必将成为城市记忆的一部分,也将为未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积累宝贵经验。
正如一位南京市民在社交媒体上写下的:“南京不怕困难,因为我们有最好的市民,最负责的工作人员,最科学的防控措施。”这座经历过风雨的历史名城,正以其特有的韧性与智慧,在疫情防控的大考中交出一份独具特色的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