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ctroDroid 中文国际频道 回乡的证明,一纸核酸与千般乡愁

回乡的证明,一纸核酸与千般乡愁

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我攥着一张三天内的核酸检测阴性报告,踏上了八百公里的归途,这张薄薄的纸片,成了这个特殊年份里通往故乡的唯一通行证。

高铁车厢里出奇安静,邻座的大姐每隔半小时就从怀里掏出对折的检测报告,展开确认后又小心翼翼收回,我们相视一笑,彼此眼中都是同样的忐忑——这纸证明承载的不仅是健康状态,更是三百多个日夜的思念,窗外掠过的田野覆盖着薄雪,像极了母亲去年在电话里描述的家乡初雪。

“48小时有效”,报告上的黑体字像倒计时的秒表,我想起二十年前的春运,父亲带我挤绿皮火车回乡,行李里最珍贵的是给爷爷奶奶买的点心,如今点心换成了核酸报告,不变的仍是那份沉甸甸的期盼,时代在变,归乡的凭证在变,但游子归心从未改变。

深夜抵达县城医院检测点,队伍在寒风中蜿蜒如长龙,前面的大哥说这是今年第三次做核酸了:“每次回来都要做,但想到能看见闺女,值。”后面的大婶接话:“我儿子从深圳回来,隔离完第一件事就是带他来做检测,不然老邻居们都不敢来串门。”

在这特殊的时空里,核酸检测成了某种仪式,棉签深入咽喉的瞬间,不仅是医学检测,更像是给漂泊者打上的归乡印记,我们通过这些看似冰冷的程序,重新确认与故乡的连接,那位穿着防护服的年轻护士,取样时总会柔声说“稍忍耐”,让人想起儿时生病时母亲哄我们吃药的模样。

检测站外的公示栏贴满通知,“返乡人员需持7日内核酸证明”的告示旁,贴着泛黄的“正月十五闹元宵”海报,新规与旧俗在此交汇,构成这个时代特有的风景,街角卖烤红薯的大爷生意冷清,却坚持每天出摊:“总得有地方让回来的人闻见家乡味儿。”

等待结果的十二小时,我在老屋整理旧物,相册里贴着1999年春节全家福,那时从广州回乡要坐三十六个小时硬座,父亲在照片背面写着:“风雪归乡人,团圆最珍贵。”原来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归乡难题,父辈穿越的是物理距离,我们跨越的则是这看不见的病毒鸿沟。

取报告时遇见初中同学,我们都是在这个小城长大,又都去了远方,他说这次回来要给父亲做七十大寿,原本计划的二十桌宴席改成了家人小聚。“有这张纸,至少能进门给老爷子磕个头。”他扬了扬手中的报告单,眼圈突然红了。

这张盖着红章的报告,成了特殊时期的亲情契约,它见证着我们为团圆付出的努力——不是简单的买张车票,而是提前规划、检测等待、报告核验的复杂过程,但也正因这来之不易,让相聚显得格外珍贵。

回乡的证明,一纸核酸与千般乡愁

离乡那天下起小雪,母亲往我行李箱里塞自家做的腊肠,父亲递来新做的核酸报告:“收好,回去还要用。”故乡以它特有的方式,既送我远行,又为我铺好归途。

回程高铁上,我翻开随身带的《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千年来的离愁别绪原来从未走远,只是在这个冬天,我们都多了一纸核酸证明,它像这个时代的乡愁载体,记录着我们为回归付出的所有努力。

车轮滚滚,将故乡又一次甩在身后,但我知道,当思念再次盈满心头,我依然会去做了核酸检测,踏上归途,因为那一纸证明背后,是永远剪不断的血脉亲情,是无论经历什么都要回家的执念,是中国人千年不变的团圆信仰。

回乡的证明,一纸核酸与千般乡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媒体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lectrodroid.cn/zwgjpd/2065.html

作者: admin

擅长以细腻笔触描绘现代人情感困境/以独特视角解读科技人文交叉领域
下一篇
http://electrodroid.cn/zb_users/upload/2025/10/20251024060411176125705157171.jpg

【平安保险条款查询,平安保险 条款】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