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五一”假期的结束,人员流动与聚集性活动增加,为各地疫情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位于黔西北的毕节市,面对复杂多变的疫情形势,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与高效的应对能力,毕节市并未出现大规模的疫情反弹,这得益于其一套日趋成熟、精准且高效的常态化疫情防控体系的持续运行,当前,毕节市的疫情防控工作重心已全面转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常态化阶段,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全力守护着全市人民的健康安全与社会的稳定运行。
精准施策,筑牢“外防输入”前沿阵地
毕节市深刻认识到,“外防输入”是当前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为此,全市上下联动,将防线前移,织密了一张覆盖交通枢纽、社区村镇的立体防控网络。
在“入口”管理上做到极致精准,全市各火车站、高铁站、长途汽车站以及高速公路出口等关键卡点,持续严格执行“测温、扫码、查验核酸证明”的流程,针对来自国内中高风险地区的人员,毕节市依托大数据推送和社区网格化排查,实现了精准识别、快速转运和分类管理,无论是“落地检”的严格执行,还是后续的健康监测与隔离观察,都体现了流程的标准化与管理的精细化,确保风险人员全程可控,有效切断输入性传播链条。
社区(村居)作为疫情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线,其作用愈发凸显,毕节市充分发挥基层治理优势,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将防控触角延伸到每一个楼栋、每一户家庭,网格员们扮演着“信息员”、“宣传员”和“服务员”的多重角色,动态掌握辖区内外来返回人员信息,及时宣传最新防疫政策,并为居家观察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这种“人防+技防”相结合的模式,使得基层防控既有力度,又不失温度。
常态监测,发挥“内防反弹”预警作用
在做好外部防御的同时,毕节市丝毫未放松内部的常态化监测与预警,核酸检测作为早期发现疫情的关键技术手段,被科学、有序地应用于重点人群和重点环境中。
毕节市对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快递外卖人员、交通运输服务人员、冷链食品从业人员、农贸市场工作人员等重点人群,严格按照规定频次开展定期核酸检测,做到“应检尽检”,对人员密集、空间密闭的公共场所,如大型商超、餐饮机构、影院剧院等,严格落实日常消毒、通风、限流等防控措施,并加强环境核酸抽检力度,确保环境安全,全市的发热门诊、药店继续发挥着“哨点”监测作用,对购买退热、止咳等药物的人员进行实名登记和信息报告,确保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能够第一时间响应、快速处置。
强化储备,提升应急处置实战能力
“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毕节市在疫情防控的物资和能力储备上持续加码,医疗物资方面,建立了动态储备和轮换机制,确保口罩、防护服、检测试剂等关键物资储备充足,能够满足应急状态下至少一个月的需求。
在人员与技术储备上,流调溯源、核酸检测、医疗救治三支队伍的建设从未停歇,通过定期组织培训和实战演练,不断提升队伍的协同作战能力和专业水平,方舱医院的预备和定点救治医院的设置与管理也处于随时可启用状态,确保一旦发生局部疫情,能够迅速实现“床等人”,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这种“平战结合”的思维,极大地提升了毕节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底气和能力。

推进接种,共筑全民免疫屏障
疫苗接种是构建全民免疫屏障、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的根本之策,毕节市始终将疫苗接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在完成前期大规模接种的基础上,当前正全力推进包括老年人群体在内的重点人群的加强免疫接种工作,各接种点通过优化服务流程、开设绿色通道、开展上门接种等多种方式,努力提高疫苗接种的便利性和覆盖率,力求实现“应接尽接”,为全市构筑起一道坚实的免疫防线。
总体来看,毕节市最新的疫情形势保持平稳可控,这背后是全市上下持之以恒的努力和科学精准的防控策略,从严格的“外防输入”到细致的“内防反弹”,从充足的物资储备到高效的应急处置能力,毕节市正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对于广大市民而言,在享受当前来之不易的安定局面的同时,仍需继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社交距离,并积极配合政府的各项防疫安排,只有政府与市民同心协力,才能共同巩固这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守护好我们共同的健康家园,毕节,正以其坚定与务实,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