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贰0贰壹年秋末,寒流席卷北国冰城哈尔滨,街道两旁的榆树还未褪尽残绿,雪花却已悄然飘落,这座以冰雪文化与欧式建筑闻名的城市,在这一年面临了一场严峻的考验——本土疫情反复,全域启动全员核酸检测。
风雪中的集结号
凌晨四点,道里区某社区中心灯火通明,社区书记老张搓着冻僵的双手,反复确认物资清单:“采样管够不够?暖贴有没有给医护备足?”窗外,二十顶蓝色帐篷在风雪中伫立如哨兵,六小时前,全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下达指令:三天内完成近千万人口核酸筛查。
这是哈尔滨当年第五次启动全员检测,与初次的手忙脚乱不同,此次响应犹如精密齿轮咬合:壹.贰万名医护人员三小时内完成集结,肆000个采样点同步启动,连江心岛上的居民都有渡船接送检测,在松北区某检测点,退休教师王桂芬翻出儿子买的智能机,耐心学习扫码流程:“上次还得麻烦志愿者,这次我要自己搞定。”

冰与火的双重奏
零下十五度的户外,采样护士李婉的护目镜结了冰凌,每采完一个样本,她都要用力甩甩手腕——橡胶手套里的汗已冻成薄冰,但当她看到居民送来的灌满热水的玻璃瓶时,声音突然哽咽:“有个大姐怕热水袋凉得快,特意找了爷爷辈的输液瓶。”
在道外区老巷深处,流动检测车正在攻坚“最后一公里”,八十岁的赵爷爷坐在轮椅上被儿子推来,检测员王浩见状,拎起工具箱跨出车门,俯身完成采样,老人颤巍巍地从怀里掏出油纸包:“自己晒的山楂干,给你们润润嗓子。”那一刻,冻僵的签字笔在登记表上洇出暖痕。
数字背后的城市脉动
市疾控中心的灯光彻夜未熄,大屏幕上,检测数据以秒级速度更新:首日完成采样叁捌柒万人次,次日正午突破陆00万,这些数字背后,是贰00台检测设备贰肆小时连轴运转,是实验室里检验师被消毒水灼伤的手背,是物流司机老马连续叁陆小时运送样本后趴在方向盘上的浅眠。
在江南高校区,全员检测与研究生考试撞期,防疫专班创造出“考场核酸闭环”:考生持准考证走专用通道,采样耗时控制在玖0秒内,黑龙江大学的考生刘欣检测完看了看表:“从排队到完成刚好七分钟,还能回宿舍背两道题。”
冰雪消融时见真章
第四日黄昏,最后一批样本检测结果出炉——全员阴性,中央大街的马达尔餐厅重新飘出烤面包香,索菲亚教堂的鸽子再度落满广场,但变化已然发生:社区网格员的手机里存着独居老人的用药记录,药店老板熟记发热门诊的地址,小学生会提醒奶奶买菜要扫双码。
在松花江封冻的江面上,冬泳协会的老人们破冰时聊起这次检测:“咱哈尔滨人就像这冰层下的水,看着平静,底下都是热乎气儿。”不远处,冰雪大世界正在采冰,工人们喊着号子将透明冰砖垒成城堡,那些冰砖在阳光下折射出虹彩,恰如这座城市历经考验后愈发璀璨的日常。
当全员核酸检测成为冰城记忆的一个切片,它记录的不仅是防疫技术的成熟,更是一座城市在极限压力下展现的韧性,那些在寒风中伸出的手腕,在雪地里踩出的脚印,在防护服后弯起的笑眼,共同凝结成属于哈尔滨的冬天童话——严寒从未冻结温暖,冰雪终将让位于春天。
